近年来有部分国际媒体,例如《经济学人》和高盛等,对中国经济发展给予正面评价,甚至预测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就连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 然而,针对上述评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教授却认为这些正面评价并非完全客观,而是一种“捧杀”策略。他发表观点称,中国与美国在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拿什么来挑战美国。
确实,如果仅从数据上说话,黄先生的观点无疑是是正确的!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为1.35万美元和0.55万美元,而同期美国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为15.3万美元和6.5万美元,中国都只有美国的8%左右。在科技方面,美国在高端芯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仍保持优势。如苹果公司2023年净利润998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中国互联网三巨头总和的1.8倍;强生研发投入146亿美元,超过中国A股医药板块总和。从这些数据上看,中美之间确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其实,中国即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用GDP总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显然不够客观。这一点中国人非常清醒,并且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差距,也不会被黄亚生所谓的“捧杀”所迷惑!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美关系,黄教授的说法固然是正确的,中国没有资格挑战美国,中国也没有挑战美国的想法!
但是,黄教授更应该明白,现在不是中国有意去挑战美国,而是美国多次在对中国发难和挑衅。面对美国发起的挑战,中国其实从来也没有惧怕过!中国虽然在综合国力和一些高科技领域仍然落后于美国,但是斗争比的从来不是综合国力和技术进步。更要看国人的意志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早在建国初期的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当年中国的GDP为166亿美元,人均GDP为30美元,而同年美国的GDP为3千亿美元,人均GDP为2千美元,中国的GDP和人均GDP分别为美国的5.5%和1.5%!在那种积贫积弱的情况下,面对美国发起的朝鲜战争和美国的飞机大炮,中国人民没有退缩。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将美国等16国联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38线以南。这就是中国人的意志力!
中国目前肯定还存在一些短板,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但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中国的潜力仍然非常大。比如近几年中国的无人机、5G领域、高铁网、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军工领域等,不断有新的突破。在某些高科技领域,中国尽管目前还处于落后的地位,但是要看到的是中美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小!这就是发展趋势。
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中国人是清醒的!我们不挑事,但是我们也不怕事,中国也不会被所谓的“捧杀”所迷惑。如何应对美国发起的挑战,还是用教员的那段振聋发聩话。“时间要打多久,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