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3.6吨重的机器人成功采集了生物样本和沉积物,验证了其稳定性和科研能力。
8月23日在南海进行的首次海试证实,这套系统可支持未来6000米(19685英尺)深度的科考任务。随着科研人员准备利用该装备开展长期海洋科学考察,这项成果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在海洋技术领域日益增强的研发实力。
在此次海试中,"海琴"最大下潜深度达4140米(13582英尺),完成了多次下潜作业。这些下潜测试了其在真实海洋环境中的技术参数、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机器人配备高清摄像头、机械臂、声纳系统和传感器,在导航定位方面表现优异,还展现了自动航向控制和精准悬停能力,这对复杂多变的深海作业环境至关重要。
"海试前已在陆上试验环境通过6000米压力测试,本次海试属于验证性试验",科考任务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探测技术总工程师崔依璐解释道。根据国际惯例,6000米级ROV只要通过4000米海试验证,通常就被认为具备全海深作业能力。
本次科考任务中,"海琴"系统由"中山大学"号教学科研船搭载。这个重达3.6吨的装备具有广泛的科学应用前景,既能对海底目标进行定位观测,也能采集生物标本和沉积物等样品。其功能不仅限于短期勘探,还可执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新物种发现、极端环境生物基因获取等长期深海科考任务。
本次科考航次于8月13日从广东省珠海市启航,计划为期25天,由中山大学科研团队领衔,旨在深化对南海的科学认知。在此航次中,"海琴"采集的海底生物样本和沉积物已移交至母船实验室进行后续研究,展现了该系统在海洋科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次科考最显著的突破是"海琴"与另一款先进装备"海斗一号"实现了双机协同作业。"海斗一号"是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ARV),能在全球最深海域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双套无人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研究团队表示,这种协作模式能显著提升科考效率和数据采集范围。
"海斗一号"将负责多学科海底采样,支持海洋气象系统无人观测、地质过程探测、深部生物生态研究、深海30米钻芯等科学目标。作为中国持续加大海洋科技投入的组成部分,"海琴"和"海斗一号"将继续在南海开展科考任务,这些使命将推动深海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海洋地质等领域的长期研究,为全球深海认知作出贡献。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