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像一场热闹的“充电派对”,转眼就画上了句号。可节后返工的日子里,不少人却陷入了“浑身不得劲”的状态:闹钟响到第三遍还想赖床,坐在办公桌前盯着屏幕“放空”,连往日爱吃的外卖都没了胃口,甚至偶尔还会感到头痛、情绪低落——别担心,你可能只是遇上了“长假综合征”。今天就带你搞懂它、应对它,帮助身心从“假期模式”平稳切换回“日常模式”。
长假综合征不是“病”
只是身心的“暂时失衡”
很多人以为“长假综合征”是一种疾病,其实它更像是一种常见的短期心理现象,尤其容易在国庆、春节这类长假后出现。简单说,就是身体和心理还没从“放松状态”适应过来,从而表现出一系列“失调”症状,具体常见这几种:
▶疲劳和无精打采
▶对工作或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焦虑和抑郁
▶感到头痛或其他身体不适
▶睡眠问题,如失眠或过度睡眠
你的假期
是不是踩了这几个“失衡诱因”?
长假综合征的出现,往往和我们假期里的生活习惯、状态变化有关,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1.作息彻底“乱套”:假期里熬夜刷剧、打游戏、和朋友聊天到凌晨,白天又补觉到中午,原本规律的生物钟被打乱。节后突然要早起、要按时上班,身体自然“不适应”;
2.肠胃被“过度投喂”:顿顿都是大鱼大肉、油炸甜食,走亲访友时还会忍不住多喝几杯酒,肠胃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不仅会让人没胃口,还可能引发腹胀、反酸等不适;
3.身心“忙到透支”:有的人为了“不虚度假期”,挤在高速上赶景点、一天跑三户亲戚,看似在“放松”,其实比平时上班还累;还有人宅家躺了7 天,久坐不动、缺乏活动,身体反而会更僵硬、更疲劳;
4.心理落差太大:假期里不用赶deadline、不用早起打卡,能随心所欲安排时间;可节后突然要回归紧张的工作节奏,心里难免会产生“抗拒感”,这种落差感会进一步加重“不想动、不想做事”的状态。
3个实用方法
帮你快速找回状态
其实,长假综合征的调整并不难,只要找对方法,几天就能让身心“归位”,试试这3步:
1.让身心留够“缓冲期”,别逼自己“立刻满负荷”
刚返工就想着“把7天的工作补回来”,很容易让自己更焦虑。不如让节奏“慢下来”:
●返工第一天,先从简单的工作入手(比如整理文件、回复基础邮件),把复杂的任务往后推1—2天,让大脑慢慢适应;
●每天留10—15分钟“放空时间”:可以泡杯茶、站在窗边看看风景,或者简单拉伸一下,不用逼自己“时刻紧绷”;
●告诉自己:“调整需要时间,哪怕每天进步一点也很好”,减少对自己的“苛责”,心态会更放松。
2.让自己找个“小期待”,让日常多份“盼头”
单调的日子容易让人提不起劲,给生活加个“小目标”,比如:
●周末约朋友去看新上映的电影,或者去公园骑行、野餐;
●报名一节感兴趣的体验课(烘焙、瑜伽、书法都可以),让业余时间多份新鲜感;
●甚至和家人约定“周五晚上一起做顿火锅”“睡前一起读10分钟书”——这些小事会让日常多一份期待,帮你快速脱离“假期后遗症”。
3.从“吃睡动”入手,把身体节奏调回来
身体舒服了,精神状态自然会好,从这3个细节开始:
●饮食上“减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沙拉、杂粮粥、清蒸鱼等),少吃辣、油、甜,每天喝够8杯水,帮肠胃慢慢恢复“活力”;
●睡眠上“规律”: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别刷短视频、别追剧情),可以读几页书、泡个脚;固定睡觉时间(比如23点前),哪怕第一天睡不着也别熬夜,坚持2—3天,生物钟就能慢慢调回来;
●运动上“循序渐进”:先不急着去健身房撸铁,从简单的活动开始:每天下班提前1站下车,走路回家;早上起来做5分钟拉伸;周末和朋友打打羽毛球、跳跳操等。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分泌,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让睡眠更好、胃口更佳,一举多得。
长假综合征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它不是“病”,只是身心在“模式切换”时的暂时不适应。只要跟着上面的方法慢慢调整,用不了几天,你就能找回精力满满的自己!
来源:科普中国、新华网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