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子山内部曝光:7层藏1500车位,技术破解软土造山

这个国庆假期,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双子山彻底火了,日均1.2万游客踩着登山杖往上冲,观景台排队能排到半山腰,连周边的地铁口都多了不少举着导航找“上海最高峰”的外地人。

不仅如此,令人意外的是,它竟还是座空心山,肚子里藏着7层建筑和1500个车位。

没人能想到,这座48米高的“网红山”,三十年前还是上钢三厂堆积如山的钢渣堆,连附近居民都不愿靠近。

长江入海口的软土地基,怎么撑得起这座“巨无霸”?从工业废料堆到城市绿心地标,这背后藏着的,远不止一座山的故事。

双子山

网红山的“反差人生”:从钢渣堆到顶流地标

国庆七天,世博文化公园接待了50万游客,其中双子山单座山体的游客量就突破32.5万人次。

早上8点刚开门,山脚的免费登山杖租借点就排起长队,工作人员说,假期里200根登山杖日均周转10次,下午3点就会被借空。

这种火爆程度,连公园设计者都始料未及。

上海双子山

但老上海人都记得,这里曾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90年代,上钢三厂的钢渣每天以数百吨的量堆积于此,十年间堆出了两座几十米高的“渣山”。

当时周边是钢厂宿舍,居民夏天不敢开窗,钢渣粉尘能飘到几公里外,2000年钢厂搬迁时,这块地被划入工业污染治理名录,谁都没想到它会有“翻身”的一天。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块地被改造成世博园的核心展区,意大利馆、法国馆等场馆在此落地,一年接待了7300万全球游客。

上海世博会展馆

世博结束后,上海市政府向市民征集规划意见,2.3万条建议里,“建一座山看江景”“留住钢铁记忆”的呼声最高。

最终,设计师以明代《九峰三泖图》为蓝本,勾勒出双子山的轮廓,让工业遗迹与自然景观完成了跨越三十年的对话。

从没人问津的钢渣堆到一票难求的网红地标,双子山的变身,恰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

上海双子山

软土造山的“生死考验”:黑科技破解世界级难题

可热闹背后,不少人心里都揣着个问号,上海这长江入海口的软土地,连盖普通高楼都得打几十米深的桩,一座48米高的空心山,真能站稳脚跟?

这问题,也曾让建设团队失眠了无数个夜晚。

最棘手的就是地基问题,上海的软土含水量高达40%,承载力还不到硬土地的三分之一。

此外,双子山紧邻卢浦大桥,地下3米处就是污水南干线,10米深处还有打浦路隧道,任何沉降或位移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上海双子山登山入口

建设团队曾做过测算,要是用传统堆土造山,山体自重会让地基沉降超过30厘米,直接威胁周边设施安全。

而破局的关键,是一种叫PEC的预制包裹混凝土结构,简单说,就是用H型钢做“骨头”,在钢柱空腔里灌满高强度混凝土,再用抗剪螺栓加固。

这种结构比纯钢筋混凝土轻不少,却比纯钢结构结实得多,防火防腐性能更是大幅提升。

上海建科院的检测报告显示,这种结构的使用寿命能超过100年,完全满足地标建筑的要求。

上海温室花园

光有骨架还不够,还得给山体打“定海神针”,施工团队在地下打了3200根桩筏基础,最长的桩深达40米,直接扎进地下的粉质黏土层。

这些桩筏像一张巨大的“钢筋网”托住山体,施工时用BIM技术实时监控,每根桩的垂直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

上海双子山

不仅如此,团队还用了50万立方的钢渣和建渣回填地基,既减轻了山体自重,又消化了周边工地的废料,相当于少运了3000节火车皮的垃圾。

去年台风“杜苏芮”过境时,双子山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山体最大位移仅0.8毫米,远低于安全阈值。

这场“生死考验”,证明了软土造山的中国方案切实可行。

上海双子山

山肚子里的“地下城市

要是只把双子山当座观景山,那就太小看它了,当你在山顶看江景时,脚下7层的“地下城市”正在高效运转。

1500个车位的智能停车场里,AGV机器人正自动泊车,4层的展厅里,市民拍摄的老钢厂照片正循环播放,变电站的机组无声运行,为整个公园供电。

这种垂直空间利用,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显得尤为珍贵。

上海双子山

要知道,双子山所在的黄浦江边地块,周边楼板价已达12万元/平方米,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要是拿来商业开发,土地出让金就能超过2400亿元。

但上海没有这么做,反而“奢侈”地造了座藏着停车场和展厅的山。

1-2层的智能停车场藏着不少巧思,这里采用无人值守模式,车主扫码就能入场,车位引导系统能实时显示空余车位,高峰时每小时能周转120辆车。

双子山内部停车场

而且停车场还预留了20%的新能源车位,设置了15个无障碍车位,直达山体的电梯可直通山顶。

国庆期间,这里日均停放800多辆车,彻底解决了以往公园停车难的问题。

4-7层的展厅则是工业记忆的“保存馆”,正在展出的“人民的镜界”摄影展,从13816件投稿中精选出150件作品,其中一张《钢渣山的黄昏》让不少老工人落泪。

从废料堆到“立体空间综合体”,双子山用建筑语言诠释了城市核心地块的价值,不止于商业开发,更在于民生共享。

双子山内部温室花园

结语

双子山的空心结构里,藏着的是城市更新的智慧,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让工业记忆与现代文明共生,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

它的成功,为全球超大城市的存量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让每个市民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当更多“钢渣堆”变成“绿心地标”,当更多核心地块向民生开放,我们的城市,必将变得更加温暖可亲。

信息来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尖端科技绘就的城市绿心 | “城市更新”工作坊

上观新闻 2025-10-16

信源截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旅游   车位   上海   双子   技术   钢渣   山体   城市   公园   地下   日均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