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蔡澜的离世引起了不小的话题。
关于蔡澜,他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标签,“香江四大才子”、“作家”、“电影人”、“美食家”……
多年前,第一次关注到蔡澜,是从美食节目开始的。也是由此,认识到香港美食评论这一领域。
香港是各种文化的熔炉,包括美食。这里有镬气升腾的大排档,也有灯光暧昧的米其林。香港人对美食近乎虔诚的追求,早已深入骨髓。
在这个美食天堂,少不了那些曾经曾执笔为剑、尝味代言的美食评论家们。
在时代的浮沉里,他们把百转千回的美食故事化为或犀利或动情的文字。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香港美食评论那些事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如维港烟花般璀璨绽放。市民收入提升,外出“食好西”成为生活日常。高档酒楼、异国餐厅、街头小吃繁荣发展,市民们迫切需要一份靠谱的“觅食指南”。
而新兴的中产新贵们把“懂得吃”当做身份象征,美食评论成为生活品味的参考。
美食评论家(以下简称“食评家”)们的专业点评,帮助读者在美食市场中甄别优劣。
此时,《明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等主流报纸副刊开辟饮食专栏,邀请文化名流、资深食家撰稿,成了普罗大众的“味觉圣经”。
蔡澜一支笔写尽人间烟火,谈笑间道尽美食真味;
唯灵(麦耀堂)以“味觉教父”之姿,守护着粤菜传统的最后防线;
李纯恩等名家妙笔生花,将饮食升华为生活哲学。
他们不仅是美食向导,更是港人心中的文化偶像。读者的追捧也是对某种生活态度的认同。
彼时翻开报纸副刊,油墨香里仿佛已飘来深井烧鹅的焦香与避风塘炒蟹的镬气。
而杂志方面也不遑多让。
《饮食男女》(1997年创刊)以深度报道、餐厅评级、厨师专访树立权威,成为香港饮食媒体标杆。
《新假期》《U 周刊》聚焦本地消费指南,将食评与生活方式结合。
时间再往后发展,当电视走入千家万户,美食评论的江湖风云再起。
TVB《日日有食神》(1990年代)由“食神”梁文韬主持,深入街头巷尾,将牛杂、鱼蛋这些“平民美食”推向大众。他的“扫街”身影,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亚视《方太美食广场》则更有家的温馨感,方太的烹饪魔法让主妇们趋之若鹜。
明星效应进一步推动美食节目的发展。
毒舌才女苏施黄言辞犀利,爱憎分明;
传奇大厨安东尼·波登踏足香江,以国际视野碰撞本土风味。
美食不再止于味蕾的体验,更成为融合娱乐、旅游与文化的视听盛宴,撩动着全城馋虫。
美食栏目和节目也成为了香港宣扬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米其林三星到大排档,食评的影响已经覆盖全阶层。
而食评常常追溯老字号历史、濒临失传的手艺(如手工点心、传统烧味),唤起市民集体记忆,成为了文化传承的媒介。
杂志上的“年度餐厅大奖”、报纸上的“星级评分”都成为了消费者的参考依据。
而游客们也把本地媒体食评当做“觅食圣经”,进一步扩大了栏目影响力。
但是,食评和食评家也很快迎来了挑战。
当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互联网飓风席卷而来。
开饭喇(综合性饮食资讯平台)崛起,食客指尖轻点,万千食评尽在掌握;
照片墙(Instagram)、油管(YouTube)上,网红博主以诱人影像攻城略地。
新一代“网红食评人”诞生,导致传统食评家的权威,被数字洪流稀释。他们的“深度评论”也被“即时分享”所取代。
然而,流量至上的暗影也随之浮现。
付费榜单混淆视听,软文营销模糊了真实与广告的边界;
短视频的快餐式测评冲击着深度食评的生存空间;
米其林指南代表的精英品味,与网红热捧的“打卡”潮流,也在拉扯着香港美食评论的多元生态。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味”?
食客们在信息汪洋中,却失去了真实评论的明灯。
在蔡澜们的笔下,不仅仅是食物。你能看到避风塘艇家的古早风味,也能看到老字号茶楼一盅两件的传统制式,从富豪饭局到屋邨小摊,香港百态尽在文字中显现。
这一份份食评,更是成为了港人身份认同的情感纽带。
从从报纸油墨香到手机屏幕,香港美食评论的舞台在变,角色在换,但深植于香港人血脉中对“食”的极致执着却从未褪色。
那份对云吞面弹牙程度的苛刻,对烧鹅皮脆肉嫩火候的精准评判,对一碗丝袜奶茶香滑茶浓比例的斤斤计较,早已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
筷子未冷,滋味长存,这便是香港。
以上就是香港美食评论的相关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