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不胜防?宁可掏空父母积蓄,也要进城买房的年轻人后悔了?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社会评论分析楼市新逻辑:年轻人买房,别再被惯性思维绑架。

相关规划的出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未来五年的买房新大门,要是没摸清这背后的变化,辛苦攒下的积蓄可能真的会白白浪费。

政策定调:房产回归民生本质

过去的五年规划里,房地产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和GDP、投资、消费站在同一梯队,妥妥的经济增长引擎。

这次却打破了惯例,把房地产放进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章节里。

和养老、医疗、教育这些和老百姓日子息息相关的领域排在一起,这可不是简单的分类调整。

这是国家明明白白的态度,房产暴富的时代彻底翻篇了,房子的核心功能就是给人住的,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

回顾二十多年的房价上涨史,背后其实是三大动力在支撑。

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城镇化需求,庞大的年轻人口红利,再加上货币供应的宽松环境,这三大因素叠加,推着房价一路走高。

现在这三大动力都已经减弱,城镇化进程放缓,城市能容纳的新增人口越来越有限。

年轻人口数量更是持续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902万,死亡人口1100万,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当代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在婚姻和生育上都格外谨慎,原本的刚性购房需求自然大幅减少。

国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大规模救市,开发商的资金链普遍紧张,拿地都要精打细算,涨价的底气早就没了。

过去27年房价单边上涨的规律已经失效,再用老眼光看现在的楼市,就像刻舟求剑一样不切实际。

2021到2024这几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双双大幅下滑,市场萎缩的态势有目共睹。

市场分化:城市间的冷暖不均

三四线城市的售楼处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很多楼盘门口门可罗雀,中介门店里挂着的二手房源,几个月都难得有一次带看。

这种冷清,正是市场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游戏规则正在向购房者倾斜,最明显的就是现房销售的推进。

规划明确提出要终结期房时代,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保障。

过去开发商的操作堪称“空手套白狼”,拿地只掏三成首付,工地刚挖个地基,期房就已经挂上售楼处的展板。

用购房者的钱去还债、拿新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全由业主承担。

2024年房企债务重组依然艰难,融创推出境内债二次重组方案,远洋集团的境外债重组更是陷入拉锯战,债权人与企业的博弈持续升级。

恒大、碧桂园、佳兆业这些曾经的行业巨头接连倒下,留下大量烂尾楼和维权业主,就是期房模式风险的集中爆发。

现在现房销售政策要求,房子必须建成验收合格后才能销售,购房款要存入专门的监管账户。

这笔钱只能用于工程建设,开发商想挪用都没门。

2024年住建部持续加码监管,不少城市已经全面推行现房销售试点,青岛、济南等城市的主城区,新建商品房基本实现“建成即销售”,从根源上杜绝烂尾风险。

“因城施策”的导向让全国房价普涨成为历史,每个城市的房产价值开始独立分化。

人口流向成了房产价值的核心风向标,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房产才有保值增值的基础;人口不断流失的地方,再便宜的房子也可能是陷阱。

沈阳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2.8万人,但新增住房供应却高达9万套,人少房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少小区的二手房价格连续下跌,甚至出现“降价30%仍无人问津”的情况。

深圳的情况则完全不同,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798.95万人,同比增加19.94万人,连续两年人口增量居全省首位。

新增住房仅6.7万套,20万人争抢6万多套房的供需格局下,核心区域的房产依然稳中有涨。

南山、福田那些靠近地铁和优质学校的小区,即便在市场调整期,价格也没出现大幅波动,这种分化说明,房产的价值不再由“是否买房”决定,而是由“在哪里买房”“买什么样的房”决定。

心态转变:从追涨逐利到理性居住

购房选择权终于回到了普通人手里,年轻人再也不用被“别人都买我也得买”的焦虑裹挟,过去那种恐慌性追涨、被迫上车的情况,正在慢慢消失。

闭眼买房的时代彻底结束,规划把房产定调为民生领域,核心诉求是“稳”而非“跌”。

不是不让人买房,而是不让购房者被高额房贷捆绑一辈子,失去生活的灵活性和幸福感。

房产正在从投资品转变为消费品,就像买车、买家电一样,核心功能是满足使用需求。

过去买房先算“能赚多少”,未来买房该先想“是否需要”,要考虑自己的实际居住需求,通勤是否方便,周边配套是否符合生活习惯。

更要算清楚月供压力,不能让房贷占据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影响日常开支和应急储备。

还要有风险意识,万一房价出现合理波动,自己是否有承受能力。

2024年不少城市的非核心区域房价出现回调,那些盲目加杠杆买房的人,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优质房产依然会保持稀缺性,比如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配套完善的次新房,这些房子因为供需关系紧张,依然有稳定的价值支撑。

但绝大多数普通房产,都会回归居住本质,不再具备投机属性。

2024年杭州、成都等人口流入城市,核心区的改善型住房依然供不应求,而远郊区的刚需盘则面临去化压力。

这说明市场正在回归理性,购房者的决策越来越务实,年轻人买房,不必再被过去27年的房价上涨惯性绑架。

规划带来的楼市新逻辑,本质上是给购房者松绑,让房子回归“住有所居”的初心。

未来的楼市,不再是投机者的乐园,而是真正需要住房的人的港湾。理性看待房产价值,根据自身需求做出选择,才能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不被房贷捆绑人生。

国家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清晰,从现房销售到因城施策,每一项举措都是在保障购房者的权益,推动楼市健康发展。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不用被迫追涨,不用盲目跟风,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房子,让房产成为美好生活的加持,而非负担。

楼市的回归理性,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当房子不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当年轻人不用为买房耗尽积蓄,每个人都能更从容地规划人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才是民生保障的核心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财经   积蓄   后悔   年轻人   父母   房产   人口   城市   核心   房价   楼市   房子   现房   需求   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