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着一个人每天早上坚持锻炼,生活作息也挺规律,还以为她身体素质一定不错,可事实真的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
近来一件事情在网络上传得挺广,说的是一位47岁的女性,平时很注重健康,清晨六点起床晨跑,平时饮食也很注意控制,身材也算利索。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挺“健康管理达人”样的人,却突然倒在了晨练途中,送医后抢救无效离世。检查结果显示,是急性心力衰竭。
医生看完病例后也感叹,身体表面上的健康,并不能代表心脏的实际承受能力。
尤其是超过45岁这个年龄段,本身心血管功能就容易下滑,如果生活中还掺杂一些不良习惯,那风险只会不断积累,最后找上门来。
有些人以为心衰是老年人的事,其实不然。临床上接触到很多中年患者,甚至四十出头就出现明显症状的也不少。
尤其是女性,到了45岁之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开始明显下降,而这种激素本来是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的。
一旦这个“保护伞”消失,再加上平时一些细节上的忽视,比如锻炼方式不合理、饮食结构单一、睡眠紊乱、情绪波动频繁等,心脏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劳损,严重的甚至会突然失控。
再说晨练这件事,确实是很多人养成的好习惯,但关键看怎么练、啥时候练,还有练完之后有没有注意休整。
不能一看到别人晨跑就也去学着跑。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基础健康状况,运动方式真的不能一刀切。
尤其是在气温低的时候,早上五六点出门跑步,血管还没来得及适应,冷空气一刺激,血压就容易骤升,心脏负荷立刻加大。
如果这时候突然加速、或者跑完不及时热身,极容易引发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源性猝死。很多人都误以为锻炼越早越好,越出汗越健康,但实际上这完全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此外,还有人坚持空腹晨练,觉得这样可以减脂,结果反而越减越虚。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本来就低,运动会让心肌对氧的需求增加。
如果糖原储备不够,身体就会开始“消耗”其他组织来提供能量,这时候心脏供血也会受限。而且空腹运动的时候血压波动大,如果体内水分也不足,很容易引起短暂性心肌缺血。
有数据显示,在运动诱发的心源性猝死事件中,有超过四成是发生在空腹状态下,尤其是清晨。
所以医生才会反复强调,中年以后,尤其是女性,不要轻视这件事。
如果真想锻炼,应该至少吃点清淡的易消化的东西,哪怕是一片全麦面包、一杯温水加盐,也能起到基础保护作用。
而另外一个很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心脏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但自己却没察觉。
有些人白天工作忙,晚上也不早睡,长期熬夜刷剧玩手机,白天靠咖啡续命,晚上靠安眠药入睡。这种生活节奏看起来还能撑,但其实对心脏来说是种折磨。
尤其是熬夜对交感神经的刺激非常明显,会让心跳持续偏快,血压也持续在高水平游走。
虽然年轻的时候心脏还能扛住,但等到四十多岁,心肌的耐受度已经下降,这时候如果还不改掉这些习惯,心功能就会逐步出现下滑。
一开始可能只是爬楼梯觉得累,后来走路也气喘,再接着就是心慌、胸口闷,最后突然发作就是心衰。
根据《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心衰患者已经超过1200万,而且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其中40到55岁女性占比显著上升,医生分析认为这与更年期激素变化、情绪波动频繁、以及长期心理压力有直接关系。
还有很多患者在确诊心衰前,根本没有进行过心脏系统的检查,这说明大部分人平时根本没把心脏状态当回事。
尤其是体检时只关注血脂、血糖这些基础指标,心脏彩超、心电图、心功能评估反而被忽视。
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习惯特别危险,就是不重视偶发的心慌、胸闷、乏力。不少人出现这些症状,第一反应是自己太累了,或者以为是感冒前兆,结果就一直拖着,根本没去医院做检查。
有些人甚至连续几天早上醒来后心跳特别快,但只当是没休息好,吃个安神补脑液就继续去上班了。
殊不知,这种反复的轻度症状,其实可能就是早期心功能不全的信号。
如果这时候能及时检查、调整生活节奏,是完全可以控制住的。反之如果错过窗口期,心脏泵血功能一旦下降,后期再治疗也会变得复杂。
其实心衰的发生并不是像外界理解的那样瞬间发作,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功能下降的过程。身体不是不给信号,而是太多人忽视了它。
尤其是中年阶段的人,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应对职场压力,平时有点不舒服也都能忍着,心想“这点毛病忍忍就过去了”,结果等发现的时候已经严重了。
再加上平时吃饭也不规律,高盐高脂肪的外卖点得太多,饮水量不够,肠道蠕动慢,体内毒素代谢跟不上,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下,心脏长期高压运转迟早会出问题。
还有一个也不容忽视的习惯是情绪压抑。尤其是中年女性,情绪起伏本来就比较明显,如果平时缺少情绪出口,哪怕生活上看着没什么,但内在的焦虑、疲惫积累下来,对交感神经的影响是很强的。
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会使心率持续偏高,心肌处于兴奋状态,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结构性变化。
临床上有一种叫“应激性心肌病”,就是因为短时间情绪冲击或长期抑郁造成的心脏损伤。有些人看似每天都很“坚强”,但其实身体早就撑不住了。
总的来说,现在很多人对身体的管理有一种误区,就是以为锻炼就是健康,只要不胖、不抽烟、不喝酒就没事。
实际上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光是跑步、控制饮食这么简单,而是包括睡眠、情绪、饮水、体检、生活节奏这些多方面的配合。
特别是心脏这个器官,看不见摸不着,不像皮肤破了能看到,也不像胃不舒服会马上反应,它一旦出问题,往往来得快而重,真正需要的是平时每个细节的照顾。
换句话说,如果真想保护心脏,不能光靠锻炼,得多听听身体的声音。
每次觉得累、觉得不舒服的时候,都别急着自我安慰,而是该检查就去检查。别等到某天突然摔倒了、胸口疼得喘不过气来才慌了神,到那时再后悔,就真的来不及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董春梅,周利峰.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效果评价[C]//榆林市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2024:817-821.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