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报告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保存至今的细菌战遗迹;是以战争为目的进行细菌武器研制、人体实验的大本营,是以危害人类和自然为代价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许多历史资料及发现表明,在七三一部队的建立和扩张中,始终得到了日本政府、军队上层、关东军及日本医学界等的鼎力支持,这充分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危害性,集中体现了日本细菌战是自上而下有预谋、有组织的国家犯罪。


由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具有无可争辩的实证价值,因此考古工作成为最重要的实物资料来源,而考古成果将有利于揭示其分布规模和历史状况,取得科学数据,丰富馆藏文物,指导保护与展示工程的实施。


七三一部队旧址作为二战期间最为重要的日本细菌战遗址,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细菌战基地,应加强研究,规划发掘历史遗迹,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反文明、反伦理的战争罪行,以警示后人,昭示于世界。近年来,特别是以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契机,七三一旧址调查与发掘、保护与利用,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报告

李陈奇主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2

ISBN 978-7-03-058220-1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报告 ¥815 购买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报告》即是反映该遗址发掘与研究的考古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分上下两编:上编以丰富的第一手发掘资料,详细地介绍了细菌实验室、特设监狱、中心走廊及庭院等各种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尤以爆炸穴点和掩埋灰坑的发现备受关注;下编通过科学测定、模拟实验的数据分析,对当时的建筑技法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参考历史图片资料制作了部分复原图像。另在结语中,对本次发掘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历史照片-近景

(森村诚一:《续.恶魔的饱食》,角川文库,2008年)


在七三一部队旧址之中,细菌实验室以及特设监狱遗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显然是重中之重。如果说本部1 号楼(第1 栋)是七三一部队指挥策划中心的话,那么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就是其细菌研制和人体实验犯罪的核心部门;从罪证角度讲,后者较前者显然更为重要,当事者固然深知其利害。也正因如此,当1945 年8 月七三一部队开始溃逃时,在动用工兵大队炸毁的七三一部队建筑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通过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不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寻找出其直接的犯罪证据和毁灭犯罪事实的证据,同时亦可以搞清其建筑布局与施工工艺,为研究日伪时期建筑特点提供第一手资料。因此,在七三一旧址系列发掘中,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的揭露乃为不二首选。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与核心区一角历史照片

(森村诚一:《续.恶魔的饱食》,角川文库,2008年)


本次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认识,初步归纳如下。


第一,揭露完整,数据精确。


在以往的资料介绍和研究中,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的形式与布局、特别是尺寸数据的把握,相当程度上是根据当事人的模糊追忆抑或研究者的揣测来确定的,因此可信度较低。通过本次发掘,一方面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地下基础部分进行了完整揭露,搞清了其整体布局;另一方面采用先进仪器对其进行了实测,全方位地获取了其精确数据。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发掘航拍图


例如细菌实验室的长与宽,其长度即第3 栋抑或第5 栋的长度;但其宽度却不是第4 栋抑或第6 栋的长度,原因是后者介于前者之间,即细菌实验室的宽度应等于第4 栋抑或第6 栋的长度加上第3 栋和第5 栋的跨度。


例如对于特设监狱的第7 栋和第8 栋的布局,以往有许多推测抑或猜想:其中个别人认为其是一侧走廊、另侧房间(牢房);虽然多数人认为其是中间走廊、两侧房间(牢房),但推定两侧为对应6 个大小基本均等的房间,故每栋两层应为24 个房间,而两栋就是48 个房间。而实际情况,首先是房间数量有误,另房间大小有别,除南北两侧中央设一特大房间外,两侧小房间的大小亦不完全一致。这种房间大小的区别,或许意味着其使用功能上的不同,即关押对象的某种差异;进一步推论,已做过人体实验、需要个别观察的受害者,是不能与普通的关押对象随便关在一起的。换言之,一般健康正常的关押对象是集中关在大房间里的,以此作为标准的实验材料;被关在小房间的受害者,或是做过实验需观察的,或是得了传染病等需治疗的,或反抗心很强的必须加以隔离的,而后者往往很快就会被用来做实验,以减少麻烦。另外,仅就中央的大房间而言,根据临时需要,或可随意间壁成若干不同的小房间。


当然,关于特设监狱的布局,也有个别当事人的追忆是相对切合实际的,如原宪兵萩原英夫的记述:7 栋、8 栋的设计和构造相同;一、二楼的正中间都是没有放置任何设备的空房间,是关押用于人体实验的所谓“马路大”的监禁室(常石敬一:《七三一部队,生物兵器犯罪的事实》,讲谈社现代新书,1995 年,第五章,朝鲜战争)。萩原英夫当兵前,曾作为铃木组的一员亲自参加了七三一部队平房营区的建设,所以其记述是比较客观的,与考古清理结果大致吻合。


第二,细菌实验室中第3 栋与第5 栋“中心建筑”的辨识,是本次发掘的新发现之一。


这种分别介于两栋中央的“中心建筑”,其自身的条形基础清晰可辨,既与第3 栋和第5 栋主体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推测其具有特殊的功能,如管理抑或警备等,而与细菌研制和人体试验无直接关系。


第3栋中心建筑


就第3 栋与第5 栋的“中心建筑”比较而言,前者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且向内深凸,显而易见其作用大于后者。


另值得注意的是,据历史照片和文献记载,在两座“中心建筑”之上,各有一座建于三层楼顶的两小层碉楼,推测此为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的制高点,视野极为开阔,以便居高临下进行警戒与监视。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本身就相对高大森严,而这种碉楼式建筑,更增加了他的神秘感和胁迫力。


第三,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上水下水系统及设施等,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上水与下水管道位于同一地沟(管道间)内,上水管为金属制,较细,以铁钩悬挂固定于一侧墙壁之上;下水管为水泥制(内有钢筋),粗大,以砖砌矮墙作为支脚置于另侧墙壁之下。竖向钢筋水泥制下水管道置于墙体中,由楼上向下排污,至地下连通主干线。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排水系统的主干线更为粗大,位于中央走廊地下通道的底部中央,南高北低形成落差,即由南向北朝细菌实验室外部排泄。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东部的现代上水管道


第5栋下水管道、支脚及井口


在第3 栋和第5 栋的下水管道线上,间隔有若干下水井口,便于观察与检修;在井口底部,常见顺下水管线冲出而沉淀的实验用玻璃器皿碎片。


另在第7 栋和第8 栋北外侧,各有两条外侧以混凝土包裹的铸铁管道通向分流井。分流井为长方形,其形式较为复杂,可分为三层。


第四,确认出室内一层地面和室外活动地面。


室外活动地面主要是根据庭院的堆积得以确认的,其第三层为浅黄色坚实垫土,厚约25 ~30 厘米,表面略黑薄硬,此即当时室外活动地面。


因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破坏严重,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所以一层室内地面的确认相对难度较大。在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第3 栋东侧管道间上有一块斜向塌落的混凝土地板,此即当时的一楼地面,其上还有一保存完好的自一楼地面进入地沟的铁盖门;将其自下而上扶持呈水平状态,即应是当时室内一层地面的高度,这是本次发掘仅存的但具有相当说服力的物证。经实地测量,当时细菌实验室一层室内地面较室外活动地面,高出约0.23 米。


“四方楼”室内地面和室外活动面的确认,不仅对“四方楼”本身,对其周边建筑遗迹及环境复原的研究,都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第五,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布局独特,防范周密。


据石井四郎称,七三一的秘密监狱,是采用德国式的“秘密建筑法”建成的。当时负责管理监狱的是石井四郎的二哥——特别班班长石井刚男,其班内成员几乎均为石井四郎的亲友和千叶同乡,并接受过格斗、射击等专业训练;鉴于特别班人员任务特殊,除每月薪金外,还增发相当于薪金百分之七十的危险津贴;能够出入秘密监狱的人,即使包括七三一部队成员在内,也是极有限的少数,可见其对秘密监狱的重视程度。监狱内部的重重关卡自不待言,而且四周的细菌实验室面向院内一侧不设出口,墙修的很高,玻璃窗开在二层楼很高的地方,可以说完全将特设监狱禁锢其中,是一个密封的空间;加之第3 栋与第5 栋的碉楼居高临下,一览无余。关于细菌实验室,日本学者森村诚一在《恶魔的饱食》一书中引用七三一部队成员的话:“虽说是只有三层的楼房,但它的总体高度,有现在住宅建筑的五层楼那么高。”由此可见细菌实验室的高大厚重。就被关押者而言,即便侥幸逃出特设监狱,也难脱离细菌实验室的合围;即便其万幸冲出细菌实验室,也难逾越核心区的高墙电网。可以推断当时被关押犯人脱逃的可能性几近为零,由此不难看出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设计者的险恶用心。


中心走廊南段局部


第8栋向西通向第7栋


从表面上看,第7 栋和第8 栋似与其他建筑并无干系,实则其地下通道东西横贯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甚至穿越第6 栋向楼外延伸……


七三一部队总部的地下通道似一张神秘无形的网络四通八达,除布置水电管道和检修等功能外,当有其秘而不宣的特殊用途。


第六,爆炸穴点和焚烧掩埋灰坑的发现,是本次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的又一亮点。


1945 年8 月10 日,七三一部队得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并有先头部队向关东军要塞发起进攻的消息,因此开始进行溃逃前的准备。石井四郎把一部分特别重要的资料带回了日本,剩下的任务就是以各种方式尽快毁灭各种证据。一方面勾结关东军化学部(关东军516 部队)用毒气杀死了关押在特设监狱里的“马路大”,对未毒死的人补枪射杀,并杀害了部分劳工以及实验用的各种动物;另一方面启动动力班全部的三个锅炉甚至动用焚尸炉焚毁各种文件资料、各种标本和实验设备,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就近挖坑焚烧掩埋。平房·特别军事区正黄旗四屯的苏海祥,曾在七三一部队动力班服劳役。他说,1945 年8 月的一天,他看见日本人用汽车从“四方楼”往动力班运东西,这天运了十来趟。日本人把一包包文件、一箱箱仪器投入锅炉焚烧,一连烧了好几天。苏海祥清理炉灰时发现烧变形的铁器和玻璃,除了在锅炉房烧东西外,“四方楼”院内,各个班门口也在焚烧东西。


本次发掘,在第3 栋、第4 栋和第7 栋附近,发现4 处焚烧掩埋坑,内有木炭,间杂大量的玻璃试管、导管、烧瓶和各种药瓶等。在第5 栋北外,发现两处掩埋坑,其中H5 出土了大量的玻璃实验器皿;H6 出土了200 多个玻璃瓶,其中相当一部分瓶内仍含有原装溶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H6 出土的一些瓶子上的纸质说明有“赤痢预防接种液”字样。H6 紧邻细菌实验室第5 栋北侧中央,与森村诚一《恶魔的饱食》一书中记述的“江岛班”的位置基本相符,而“江岛班”恰恰是研究赤痢菌的机构,这似乎不是一种巧合吧。


第3栋东南角残墙与爆炸点出土的大型设备


据日军独立混成131 旅团79 大队中尉大队长千田谦三郎供认,1945 年8 月13 日由宇部少将主持,在哈尔滨旅团司令部召开了专门研究炸毁平房细菌工厂的会议;会后,石原上尉工兵大队长指挥炸毁了几乎所有的与细菌战、人体实验有关的建筑。


另在第3 栋、第5 栋和第6 栋等,发现若干处爆炸穴点,坑内填满残砖碎瓦,其中出土了炮弹、扭曲变形的大型金属设备残片和暖气残片等;附近的条形基础被炸断,两侧断口拱起,断面钢筋清晰可见;锥形基础被掀起,其钢筋裸露向上竖起;多处墙体不同程度向外倾斜。


爆炸穴点和焚烧掩埋灰坑的发现,是日军侵略者毁灭罪证的直接证据,是不可多得的无可争辩的第一手例证。尽管其不惜任何手段极力掩盖销毁罪证,但真相终究会昭然于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七三一部队败退前夕,关押在特设监狱里的“马路大”的人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而对当时如何处死“马路大”的方法和尸体处理的记述是基本相同的,即全部“马路大”被毒死、射杀、尸体就地被焚烧后,一部分投入松花江,一部分就地挖深坑掩埋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就地挖坑掩埋“马路大”的“尸体掩埋坑”,至今尚未被发现。


第七,出土遗物数量较大,类别丰富,为研究与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超过千件,包括铁器、铜器、玻璃器、铝和铅以及陶瓷制品等,以铁器和玻璃器繁多。铁器有各种建筑构件、机械设备(包括机电设备和制造设备)、生产工具、水暖器材、电器器材以及武器(炮弹)等。玻璃器大都为各种试验、注射器皿,是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研制和活体实验的直接证据。


H5器物组合


2000年清理出土的铁器及细菌弹弹头、弹片


采集品细菌培养箱(1945P731S采∶7)


人体标本瓶(1945P731S采∶20)


采集品引信管盒(1945P731S采∶14)


采集品截骨手锯(1945P731S采∶15)


解剖挂架(1945P731S采∶2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灰坑中,出土了大量完好的灌满溶液的实验用玻璃瓶子。瓶子外面原本均应贴有说明,但绝大多数都已腐蚀或脱落,虽然如此,仍可从个别瓶子上辨认出“XX 毒”“赤痢”等字样。这些瓶子里究竟含有何种毒液,尚待化验核实,其属性的解读,或许会传递出意想不到的重大信息。


第八,合作发掘与多学科交叉研究意义重大。


由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发掘时除历史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参与,还必须有建筑结构与建筑工艺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如此既能保证发掘的科学性,又能少走弯路节约资金。在此情况下,经黑龙江省文物保护中心引荐,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合作发掘与研究。


通过合作发掘与多学科交叉研究,意义在于:其一,可以更为全面揭露七三一部队的犯罪证据和企图毁灭证据的证据,为研究认定其反人类反人道的暴行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二,以技术为先导,客观地评估、展现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的建筑工艺与历史价值;其三,从技术层面深入了解日伪时期建筑结构工艺特点,积累宝贵经验与翔实数据;其四,通过各种建筑材料测定与分析,可以为七三一旧址保护与复原提供科学依据;其五,可以确保发掘质量和提高专题考古报告的科学价值;其六,为七三一旧址其他项目发掘提供可参照的数据;其七,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开展城市考古、发掘近现代建筑遗址提供经验与借鉴。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现场指导


经反复磋商,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甲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乙方)正式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其中规定乙方的工作范围为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建筑结构技术研究,具体负责完成建筑平面布局、建筑功能分析、结构技术勘查、建造技术勘查与分析、建筑材料性能取样与检测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同时约定技术研究成果双方共享。


第九,重视科学性和技术性研究成效显著。


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建筑的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多着重于文物保护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的研究,而对科学性和技术性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次针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建筑技术特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通过实地调查、建筑材料性能现场分析、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分析以及与国内外建筑材料性能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所用建筑材料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其建筑材料的多项性能指标,并进行了合理的比较与评估。


(2)通过结构技术的实地调查、数据记录与统计、相关资料的查阅,并根据旧址现存建筑结构进行合理分析与反推,同时与我国结构技术对比分析,挖掘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结构设计理念与结构技术水平,并对其作出了科学合理的总结与评价。


(3)通过实地调查,依据残存建筑的工法工艺,并结合建筑材料性能的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所采用的施工工法和各项建筑工艺,并对其进行了解释与说明。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砖墙转角处组砌方式


三毡四油防水层


第十,合理评估20 世纪30 年代中后期日本在军事建筑工业方面的水准和能力。


从旧址现场实际调查结果和实测数据中能够看出,20 世纪20 至30 年代日本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解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3 栋和5 栋采用双排柱内框架结构,其基础、梁、板和柱配筋较完备,可满足结构较好的性能要求。因日本常年发生地震,其建筑结构在抗震设防方面发展速度快,结构形式和配筋形式先进,如此配筋方式和配筋量可能是考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而设计,也有可能是考虑该建筑的重要性以及战争防护的需求。


黑龙江地区土层为季节性冻土,季节性冻土在冬季冻结而夏季融化,所造成的影响是:冬季土冻结时引起土体膨胀和隆起,形成冻胀现象。夏季冻结土解冻时造成土体饱和及软化,强度降低,建筑物下陷。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建筑的防冻措施是将地基基础的埋深控制在冻土层以下,采用这种措施防止季节性冻土对建筑的不良影响。排水管道的防冻也采用相同的方式,这与我国当前的防冻做法是相同的,可见当时日本在防止土体冻害方面积累了有效的经验。


通过建筑材料性能的现场检测和建筑材料性能的分析,了解到20 世纪30 年代日本在建筑材料、建筑工业以及建造技术方面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能力,同时感受到技术整体进度对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性。


地上复原全景建筑信息模型(BIM)效果图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的数字化复原及互联网展示工程主要包括数字化复原、现场互动应用集成研发和应用推广等重要技术环节。通过采用成熟的BIM 建筑信息模型、360 度环拍、3D 摄影、全景高清摄影等高性价比技术手段,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进行数字化的复原,并整合731 部队遗址相关多媒体信息,进行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全景信息的网上和手机端的展览展示。同时还将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讲述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背后的故事,虚拟复原已经消失的建筑与场景,使观众不仅能了解到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的全貌,还能穿越时空,详细了解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的原貌,还原历史真相。


七三一部队旧址是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武器研制和实施细菌战的真实写照,是侵华日军残害大批中外志士和无辜平民、销毁罪证的有力见证;另一方面也是研究日本侵华史、揭露日军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暴行的实物例证,是对世人进行热爱和平、反思战争教育的反面素材。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的发掘,是首次按照考古操作规程对七三一旧址进行的科学揭露,揭开了七三一旧址考古工作和七三一部队罪行研究的崭新一页。


本文摘编自《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报告》(李陈奇主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2)一书“结语”,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报告 ¥815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历史   旧址   细菌   监狱   侵华日军   部队   实验室   报告   建筑   日本   遗址   细菌战   建筑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