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深夜,全球资本市场被一条消息惊醒:阿里巴巴宣布自研AI芯片通过测试,不仅性能对标英伟达旗舰型号,还能完美兼容其架构,更关键的是,能绕开美国制裁实现本土代工。
消息刚出,美股盘前交易直接炸了,英伟达股价直线跳水,开盘后跌幅一度扩大到8.3%,市值一夜蒸发超1550亿美元,相当于跌没了一个百度的体量。
更可怕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台积电、AMD等产业链公司跟跌超5%,纳斯达克100指数单日下跌2%,连带着微软、Meta这些AI应用巨头也被拖下水。
这绝非偶然,早在2025年,市场就出现了诡异信号:英伟达、特斯拉等硬件巨头明明“业绩超预期”,股价却逆势下跌4%以上;而原本不被看好的AI+医药、AI+解决方案板块,反而逆势涨了70%多。
当时还有人觉得是“短期回调”,直到阿里芯片横空出世,大家才猛然醒悟:支撑美股AI狂欢的“地基”,早就被三大“巨雷”悄悄掏空了。
过去两年,美股AI的核心叙事是“英伟达垄断算力,谁都离不开它”。但这颗“定心丸”,现在成了炸穿估值的第一颗雷。
先说技术垄断被破防,长期以来,英伟达凭借GPU芯片掌控着全球AI算力市场,H100芯片一度被炒到15万美元一片还供不应求。
可中国企业的突破彻底打乱了节奏:华为昇腾910B性能追平H100,阿里自研芯片实现架构兼容,更要命的是这些芯片能通过本土代工量产,直接绕开美国的出口管制。
要知道,中国市场曾贡献了英伟达32%的营收,现在这块“肥肉”正在被一点点抢走,英伟达2025Q3财报显示,中国数据中心营收占比已经远低于出口管制前的水平。
更致命的是算力过剩危机,2024年全球AI算力投资增速高达120%,科技公司疯抢芯片建数据中心,生怕落后一步。
可到了2025年,增速直接骤降到35%。为啥?因为很多企业发现,买回去的芯片根本用不上,某云服务商爆料,他们的AI服务器利用率还不到30%,大部分时间都在“空转”。
申万宏源的数据更直接:2025年Q1AI硬件股普遍“增收不增利”,产能过剩的风险已经摆上台面。
以前大家觉得“算力是刚需,买多少都值”,现在才明白:没有实际应用支撑的算力,就是一堆废铁。
当市场发现“算力军备竞赛”只是自嗨,英伟达的估值逻辑瞬间崩塌——毕竟它的市盈率一度高达70倍,全靠“垄断溢价”撑着。
如果说算力崩塌是“断供”,那估值泡沫破裂就是“自爆”,这颗雷藏得更深,炸得也更狠。
先看一组吓人的数据:AI龙头Palantir二季度营收增长48%,还实现了GAAP盈利,看着挺美吧?
可它的市销率高达82倍,而整个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均值才6.1倍。
啥概念?相当于你开了家小卖部,一年卖100万,却被人估值8200万,这不是泡沫是啥?要知道,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亚马逊的市销率也才40倍出头。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资金跑路,8月20日那周,纳斯达克AI板块资金净流出超200亿美元,而消费必需品、黄金等避险板块却迎来年内最大规模资金流入。
为啥?因为美联储9月降息的预期越来越强,高达89%的概率让资本开始重新算账:以前利率低,大家敢追高估值的AI股;现在要降息了,拿着稳稳的国债收益不香吗?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离岸人民币汇率飙升到7.1182,这些都是资金从AI板块出逃的铁证。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Altman早就泼过冷水:“市场对AI的热情已经过度透支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更直接:95%的企业根本没从AI投资中赚到钱,大家炒了半天概念,回头发现除了烧钱还是烧钱,泡沫不破才怪。
如果说前两颗雷是“内伤”,那监管和技术瓶颈就是“外伤”,内外夹击之下,美股AI巨头彻底扛不住了。
先看监管风暴,2025年2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直接禁止实施远程生物识别技术,微软、谷歌在欧洲的相关业务被砍了一大块。
8月更狠的新规来了:训练计算量超1千万亿亿次的AI模型,必须公开数据来源并接受安全审查。
这一下就卡了英伟达的脖子——H100芯片在欧洲的销售直接面临合规难题,想卖都卖不了。
美国本土也没闲着,FTC对MetaAI部门的反垄断调查已经进入实质阶段,逼得Meta不得不缩减研发投入。
再看技术瓶颈,现在的AI看着热闹,其实全是“表面功夫”。
最头疼的是“幻觉问题”——AI张嘴就来瞎话,还说得跟真的一样,某咨询公司用AI写行业报告,结果里面的数据全是编的,直接给客户赔了几百万。
更要命的是“可靠性危机”:某自动驾驶公司用了最新AI算法,结果事故率反而上升20%,直接导致特斯拉股价单周暴跌21%。
以前资本信了“AI能替代人类”的鬼话,可现实是:AI连基本的逻辑判断都做不好,更别提创造实际价值了,当技术承诺兑现不了,监管又步步紧逼,巨头们的日子能好过才怪。
这边美股AI板块一片哀嚎,那边中国企业却在逆势突围,这反差简直太强烈了。
最典型的就是芯片替代加速,阿里、华为的芯片突破只是开始,现在国内已经有10多家企业能生产中高端AI芯片,价格还比英伟达便宜一半。
以前大家觉得“国产芯片不行”,现在发现:能兼容英伟达架构,性能差一点但够用,还不怕制裁,这不香吗?2025年上半年,国内AI芯片市场份额里,国产货已经从10%涨到了35%,增速吓人。
还有应用场景落地。中国企业不跟美国比“谁的模型参数大”,而是专注于“谁能赚钱”。
比如AI+医药,国内企业用AI研发新药,把临床试验时间从3年缩短到1年,成功率还提高了20%;AI+工业,某工厂用AI优化生产线,废品率直接降了50%。
这些能实实在在创造利润的应用,比那些“PPT上的AI”靠谱多了。
A股的反应也很真实:英伟达概念股总市值已经突破2万亿元,工业富联、中际旭创这些龙头股,因为深度参与全球算力产业链,业绩和股价一起涨,机构评级数高达29家。
这说明市场不是不看好AI,而是不看好“只讲故事不赚钱”的AI。
美股AI的这场“噩梦”,本质上是一场“非理性繁荣”的退烧,以前大家把AI当成“万能药”,觉得只要沾边就能涨,现在才明白:AI终究是个工具,不能当饭吃。
算力垄断被打破,其实是好事,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降价提质最终受益的是整个行业;估值泡沫破裂,更是好事,能把那些靠概念炒作的企业筛出去,留下真正有技术、能落地的公司。
就像达利欧说的,现在的市场环境和1999年互联网泡沫很像,但区别在于,这次的技术迭代更快,真正有价值的应用会更快冒出来。
NASA局长尼尔森说过:“ISS的遗产不是它本身,而是它教会我们的东西。”对AI来说也是一样:这场泡沫破裂不是终点,而是让行业回归理性的起点。
当资本不再追着概念跑,当企业专注于技术落地和创造价值,AI才能真正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至于美股,或许还得疼一阵子,但疼过之后才能更健康,而那些能在泡沫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突围的企业,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才是未来真正的赢家。
毕竟,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