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知微
编辑|先锋谷
“三女共侍一夫”的露骨文案、分区弹放难以关闭的擦边图片...
本应守护童真的宝宝巴士APP,竟向低龄儿童推送不堪入目的成人广告?
网友爆出的广告乱象,瞬间点燃家长怒火,更引来人民网锐评。
曾经深受亿万家庭信赖的品牌,究竟为何会走到如今口碑崩塌的地步?

只要家里有小孩,手机里八成少不了宝宝巴士这个APP。
它在家长圈里太有名了,简直就是哄娃神器。
这个软件主打给0到8岁的孩子做启蒙。
里面有唱不完的儿歌,看不完的动画,还有各种小游戏...
让孩子在娱乐中接触知识,也为家长分担了育儿压力。

这份“受欢迎”的背后,是庞大的用户基数做支撑。
网传全球有7亿家庭在使用宝宝巴士。
这样的规模足以证明其在儿童启蒙领域的影响力。
也更意味着无数家长将孩子的数字启蒙时光交给它。

家长们愿意将手机交给孩子,正是出于对这个品牌的信任。
但却很少有家长知道,这个看似充满童趣的平台,赚钱模式却简单直接。

2021年宝宝巴士筹备上市时,招股书里的数据就已经揭开真相。
2020 年公司营收约6.5亿元,其中广告费就占了5亿元。
也就是说,APP上的课程、会员,并不是它收入的主要来源。
广告才是真正的“摇钱树”,其他业务更像是顺带开展的“副业”。

宝宝巴士的运营模式也很简单。
用免费内容把孩子和家长吸引过来。
再把APP里的广告位卖出去。
自己就靠广告分成拿钱,毫不费力。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用户量。

但换个方面讲,用户量大就代表广告值钱。
靠广告赚钱后又能反过来投放流量吸引家长。
再加上宝宝巴士给出的收益分成也能明白。
其实广告就是它的命脉,离了广告就玩不转。

这种赚钱方法,好处是能让用户免费用。
但坏处也很明显,甚至是致命的存在。
广告内容的控制权,完全不在宝宝巴士手中。

平台推送给孩子的广告是什么样。
全看合作的广告平台提供什么内容。
宝宝巴士对于内容根本无法把控。

面向低龄儿童的APP,盈利内容却不受控制,风险早已埋下。
孩子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对信息缺乏辨别力。
而海量广告涌入时,谁能保证不会出现低俗、不当的内容?
就比如本次引发争议的低俗广告事件,根本就不是偶然。

整件事情的爆发,得从2025年10月28日王女士的爆料讲起。
她偶然的发现,却彻底撕开宝宝巴士“童真外衣”下的乱象。

为了让两岁的女儿能安安静静看动画,她就专门找了一台安卓手机,上面只装了宝宝巴士儿歌这些给孩子用的软件。
可没成想,这台“专属设备”竟成低俗内容的传播渠道?

女儿打开宝宝巴士的瞬间,开屏广告突然跳转宣传“三女共侍一夫”的成人短剧。
露骨画面与不当内容让王女士瞬间怒火中烧。
更让她崩溃的是,广告根本无法正常关闭。
关闭按钮设计得极小,孩子稚嫩的手指点不准,还会直接触发广告的下载链接。

懵懂的孩子被突然出现的奇怪画面和声音吓得哇哇大哭。
而王女士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来不及阻止。

除了这种低俗成人内容,APP里还频繁弹出贷款推广、商品售卖等广告。
在王女士看来,这些与儿童成长毫无关联,甚至可能传递不良价值观的内容,绝不应该出现在面向两岁孩子的软件中。
更让她疑惑的是,当她用自己的苹果手机打开宝宝巴士时,却从未见过这类乱象。
仿佛这些“毒广告”是专门针对安卓用户的“特供品”。

愤怒又焦虑的王女士,将自己的经历发布到网上。
却没想到,这条内容迅速在家长群和社交媒体发酵。
无数家长留言附和称自家孩子也遭遇过类似情况。

有的广告诱导孩子点击下载,有的内容充斥着成人化语言。
网友纷纷质疑:“这明明是给小宝宝用的软件,怎么会变成这样?”
而且在深扒之下,更多关于宝宝巴士的“黑历史”都被曝光。

早在2023年,这家以“原创启蒙内容”为卖点的公司,就因抄袭在国外陷入官司。
英国Cocomelon公司指控宝宝巴士旗下“SuperJoJo”的卡通形象与歌曲,存在全方位抄袭。
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法院判决宝宝巴士败诉,需赔偿约1.7亿元人民币。

从抄袭侵权到推送低俗广告,宝宝巴士的问题早已超出“体验差”的范畴。
如果说抄袭是对原创精神的践踏,那向低龄儿童推送不良内容,就是在直接毒害孩子的成长环境,更是在挑战所有家长的底线。
如今,事件从家长圈的吐槽升级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的持续跟进也让宝宝巴士被推上风口浪尖。

随着宝宝巴士广告乱象的舆论发酵,这家深陷争议的企业终于开始“危机公关”。
首当其冲的,便是私下联系事件最初的曝光者王女士。
一边反复道歉,一边将问题归咎于合作的广告平台,声称是第三方不可控导致乱象,自家也十分“委屈”,并承诺会尽快整改。
为平息王女士的怒火,宝宝巴士还主动提出赠送三年SVIP会员作为补偿。

可这份“补偿”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核心。
家长要的是解决风险,而不是所谓的会员权益。
况且王女士声称会员也无法阻挡低俗广告。
所谓的“整改”在实际使用中丝毫没有体现。

私下沟通未能解决问题,公众的愤怒也愈发强烈。
在舆论压力下,宝宝巴士终于在10月29日公开道歉。
承认内部审核有问题,要开除负责审核的人。

表示要和出问题的广告平台解约,以后绝不合作。
甚至要成立技术团队专门研究强制拦截广告的功能。
这套说辞看似态度诚恳,但稍加推敲便漏洞百出。

因为从头到尾,宝宝巴士都强调,问题出在第三方平台,是异常情况。
甚至对媒体辩解,广告是因为公司要靠这个赚钱来维持免费服务。
这些话意思就是这事主要是别人干的,跟我们没关系,也没法阻止。
一边道歉一边甩锅的态度,并没能平息舆论,反而让家长们更加愤怒。

关键时刻,人民网的锐评直击要害,言辞犀利地戳破宝宝巴士的“遮羞布”。
评论毫不留情地指出,宝宝巴士拿第三方当借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挡箭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早已明确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有害内容。
而宝宝巴士将核心责任推给他人,本质上就是严重失职。

评论更强调,儿童保护没有“差不多”的标准,只有“零容忍”的底线。
如果技术搞不定,那就该多花钱,多招人,用最笨的办法保障儿童安全。
而且人民网也点破,不是不让你赚钱,是反对用伤害孩子的方式去赚钱。

看的出来,这篇文章其实说的不单是宝宝巴士,也是在给整个行业提醒。
法律的规矩早就定好,但如果企业自己心里没这根弦,没有真正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那光靠事后道歉是没用的。

宝宝巴士这次的事儿,算是给所有做儿童产品的公司都上了一课。
钱是要赚,但这绝对不能成为给孩子看乱七八糟东西的理由。
企业要是自己不把责任当回事,监管又跟不上,宝宝巴士绝不会是个例。
说到底,想让孩子们的网络世界干净点,还得是全社会共同努力。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