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一则吐槽将"预制菜"话题推上舆论风口:"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回应称已复盘当日菜品和服务,"没有一道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广东润鹏律师事务所律师卢杨奇指出:"相关部门定义的预制菜,与公众日常理解中的预制菜存在差异。"
西贝发布致顾客信,附上13道菜品具体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并决定开放后厨参观以自证清白。而罗永浩则进一步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场争论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追求餐饮的便捷性和标准化,另一方面又对"非现做"食品抱有天然抵触。
源自网络
这种矛盾心理在日本餐饮业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而日本通过数十年时间建立的便当文化和预制菜体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日本超市便当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兼具便利性、营养性和美观性。根据调查,日本所有便利商店都会售卖价格合理的便当,有时还能看到日本人携带自制便当作为午餐。这种便当文化背后,是预制与现做的精妙平衡。
1. 制作流程:部分预制与现场制作的结合
日本超市便当的制作通常采用"中央厨房+门店简单加工"的模式。以常见的日式便当为例,其制作流程包括:
米饭:使用寿司醋预先调味
配菜:如鸡蛋煎成蛋饼后切条、西兰花和胡萝卜焯水等预处理
组装:在门店将预处理食材与新鲜食材组合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效率,又保留了部分"现做"的观感。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便当的"预制"程度因品类而异:
完全预制:如饭团、寿司等,全部在中央厨房完成
半预制:如照烧鸡饭,主料预制,配菜现做
现做现卖:部分高端超市提供现场制作的便当
2. 便当特点:多样化与健康并重
日本便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价格分层明显:从300日元(约15元人民币)的简易便当到2000日元(约100元人民币)的高端便当,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营养均衡:通常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蔬菜和水果
设计精美:注重色彩搭配和摆盘艺术,甚至发展出"便当艺术"
保质期短:多数便当保质期仅24-48小时,强调新鲜度
3. 便当文化的社会接受度
日本消费者对便当的接受度极高,这得益于:
长期市场教育:便当文化已有数百年历史
透明化生产:多数超市会标注制作时间和成分
品质保障: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
价格合理:与现做餐食相比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这种成熟的便当文化为预制菜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超市便当类似,日本餐馆中的预制菜使用也相当普遍,但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1. 中低端日料店的预制菜使用
在人均200元左右的日料店中,预制菜占比相当高。消费者反映:小菜中的海藻、蛤蜊多为冻品分装,汤底常是粉包料包加水调制,炸物和烤物很多是半成品简单加热,直接端上桌的鳗鱼,99%都不是活鱼现烤。
业内人士透露,像"藤椒扇贝裙边"、"中华海草"、"泡椒鱼皮"、"芥末章鱼"等常见小菜都是预制产品,价格低廉(如1公斤70元)。炸物部分的地瓜丸、炸鲜奶、香酥茄盒,以及烤物里的盐烤秋刀鱼、青花鱼、多春鱼等,也多是预制半成品。
2. 高端日料店的现做坚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高端日料店,这些场所通常:
强调"板前料理"(厨师当面制作)
使用当季新鲜食材
展示食材原产地和捕捞/收获时间
提供定制化服务
这种差异化策略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使预制菜在日本餐饮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3. 日本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预制菜行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导入阶段(1958-1967年):受冷链建设推动,1964年东京奥运会大量使用预制菜
爆发阶段(1968-1996年):经济腾飞和单人户增多推动需求增长
稳定阶段(1997-2006年):经济泡沫后增速放缓
恢复阶段(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V型恢复
2022年日本冷冻预制菜消费达1.2万亿日元(约86亿美元),人均消费量增至每年23.9公斤,均创历史新高。近70%的日本人每周食用冷冻预制菜超过1次。
中国预制菜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1. 行业规模与增长
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6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主要特点包括:
B端市场占比64%:西贝"贾国龙功夫菜"通过中央厨房实现SKU标准化,使门店出餐效率提升3倍
C端市场增速达38%:叮咚买菜"30分钟达"服务覆盖200个城市
技术推动:液氮速冻技术使保质期延长至18个月,风味还原度超90%
2025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超8000家,已形成青岛、成渝、厦漳泉、广州、武汉、郑州六大预制菜产业基地。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发展迅速,中国预制菜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食材不新鲜"、"添加剂过多"等问题持谨慎态度
标准缺失:2024年前缺乏统一行业定义
消费者认知偏差:将预制菜等同于"低质"食品
冷链物流成本:虽较2020年下降42%,但仍高于日本水平
3. 与日本市场的对比
对比维度 日本预制菜市场 中国预制菜市场
发展阶段 成熟稳定期 高速增长期
消费者接受度 高(70%每周食用) 较低(存在抵触)
B端占比 约50% 64%
技术应用 高度标准化 快速追赶中
监管体系 完善 逐步建立
人均消费 23.9公斤/年 数据不足
日本便当和预制菜的发展经验,对中国预制菜行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标准化与透明化建设
日本预制菜的成功首先建立在严格的标准体系上:
原料标准:对食材产地、规格有明确规定
工艺标准:如米饭的醋配比、温度控制等
标识规范:明确标注预制程度、加热方式等
中国预制菜企业可借鉴这种标准化思路,同时通过透明化生产建立消费者信任,如:
开放工厂参观、展示原料来源、提供详细成分说明
2. 差异化产品策略
日本便当市场呈现明显的分层化特征:价格从300日元到2000日元不等;预制程度从全预制到现做现卖;目标人群从学生到商务人士
中国预制菜企业也应针对不同场景开发差异化产品,如:
便捷型:针对上班族的微波即食产品
健康型:低脂、低糖、高蛋白产品
体验型:模拟现做口感的半成品
3. 消费者教育与市场培育
日本预制菜经历了长期的市场教育过程:
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大规模应用
70年代伴随经济腾飞普及
90年代后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
中国预制菜行业也需要:
通过科普消除误解
展示预制菜的营养价值
强调与传统烹饪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
4. 产业链协同发展
日本预制菜的成功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支持:
上游: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中游:高效的食品加工技术
下游:发达的冷链物流和零售网络
中国预制菜产业应加强:
农业与食品加工业的协同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零售终端的标准化管理
老罗与西贝的争论,本质上是餐饮业工业化与个性化矛盾的体现。日本便当文化的发展表明,预制菜并非"低质"的代名词,关键在于找到预制与现做的黄金平衡点。
对中国预制菜行业而言,日本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标准先行:建立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标识规范
透明为本:通过开放生产流程建立消费者信任
创新驱动: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食用体验
教育跟进: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预制菜
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率提升(已达66%)和餐饮连锁化率提高(23%),预制菜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借鉴日本经验,中国预制菜行业有望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更便捷的餐饮选择,最终实现"美味与便利"的完美融合。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