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宁波的商业版图中,金碧华与夏亚萍夫妇的名字曾熠熠生辉,他们的创业故事见证了时代变迁与个人智慧。
从一家不起眼的村办圆珠笔厂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年营收近30亿元的石油化工上市公司,金碧华夫妇的历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然而,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税务风波,让这对商界伉俪的财富传奇骤然转折。
面对高达4.8亿元的税款追缴,他们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公司控制权转让给国资,选择套现离场。
1984年,年仅18岁的金碧华接手了宁波镇海临一五金冲件厂,开始了他的商业征途。
在那个民营经济初露锋芒的年代,金碧华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于1993年依托村集体创办了圆珠笔厂,巧妙利用“红帽子”策略规避风险。
随着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出台,他迅速抓住机遇,与人合作成立了博汇化工,正式进军燃料油深加工领域。
博汇股份的真正崛起,得益于2011年国家推出的消费税退税政策。
这一政策使得博汇股份能够通过退税直接增加利润,其上市前的净利润中,近四成源自退税补贴。
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博汇股份迅速壮大,2020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市值一度突破50亿元,金碧华夫妇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好景不长。
2023年6月,财政部宣布恢复对燃油深加工企业的消费税征收,这对博汇股份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按照新规,其主力产品“重芳烃”将面临高额的消费税,直接威胁到公司的盈利能力。
尽管金碧华夫妇试图通过调整产品名称来规避税收,但税务机关的严格认定让这一尝试落空。
2024年3月,一纸4.8亿元的补税通知让博汇股份的股价瞬间暴跌60%,市值蒸发超过30亿元。
曾经的纳税明星,一夜之间沦为欠税大户。
面对困境,金碧华夫妇展现出了商人的果断与智慧。
他们没有选择与税务部门持续对抗,而是在补税公告发布后不久,便启动了股权转让程序。
通过向无锡国资出售部分股权并放弃表决权,他们不仅缓解了税务追缴的压力,还为未来的彻底退出铺平了道路。
国资的入场不仅为博汇股份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政府资源的加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汇股份的兴衰,是中国民营企业“政策依赖症”的一个缩影。
其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关键跨越都与政策红利紧密相关。
然而,当政策风向转变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业务支撑的企业往往难以应对。
金碧华夫妇的经历给所有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政策造富”的时代逐渐远去之际,如何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资入主博汇股份,金碧华夫妇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他们的故事虽然落幕,但留给业界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在中国市场从“野蛮生长”向“规则治理”转变的大背景下,那些曾经依靠政策缝隙生存的企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对于更多民营企业而言,依赖政策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不断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