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刚过,新一轮酿造周期开始启动,曾经炙手可热的酱酒产业,在褪去资本与市场的浮躁后,呈现出日益清晰的分化图景。
一边是头部企业逆势扩产,高调“下沙”;另一边则是中小酒企的收缩与沉寂。这场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大考”,正在覆盖所有的品类,将竞争引向以产能、品质和战略耐性为核心的新阶段。

时值深秋,赤水河畔再度蒸汽升腾。一年一度的“重阳下沙”,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周期中首次投料的关键环节。与往年相比,今年赤水河沿线的“下沙”少了几分喧嚣。
“下沙”是酱酒漫长酿造旅程的第一步,此次投入的高粱约占全年总投粮量的一半。因此,头部企业在此刻的投粮规模,不仅是对当前市场信心的体现,更是为未来3到5年后成品酒市场储备的“定盘星”。

记者观察到,今年领军者投粮规模均稳步提升,呈现出逆周期扩张的决心。有业内人士预估,今年茅台、郎酒、习酒、珍酒等多家酱酒企业下沙总量将超过30万吨,略高于去年。

然而,龙头企业的扩产,并不能掩盖整个行业面临的考验。“很多中小酒企去年的7个轮次生产都没有完成。”有熟悉酱酒产业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总量继续出清,优势向头部集中,多数中小企业出局。”权图酱酒工作室负责人权图表示,这是一场深刻影响行业格局的变化。由该工作室发布的《2024—2025年度酱酒产业发展报告》亦指出,2024年开始酱酒产业首次出现销售增长而规模下降的现象。
资本的热潮退去,酱酒产业真正迎来了“销售为王”的时代,进入比拼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和渠道掌控力的“下半场”。除了展示产能“肌肉”,提升文化“品味”与创新营销模式成为头部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在赤水河左岸的郎酒庄园已成为郎酒“三品战略”的核心支撑。当地还在继续打造红军街、郎酒特色步行街等核心景区,形成贯穿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旅动线。
广西丹泉酒业也在积极探索“工业+文旅”模式,其打造的“丹泉洞藏封坛文化节”已成为行业IP。
这一转变正与政策导向同频共振。11月3日,贵州省商务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引导酒企超越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提供更具沉浸感和文化内涵的消费体验。

市场端已闻风而动,10月28日,衡昌烧坊在仁怀举行了盛大的下沙大典暨客户封坛活动,通过深度体验传统酿造工艺,强化客户链接。同期,仁怀当地也围绕酱酒核心产区文化,组织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酒旅融合、展示产区魅力的活动。
与此同时,主流酱酒企业今年纷纷试点营销转型以破解销售难题。11月2日,贵州珍酒在召开的旺季动员大会上透露,自今年5月以来创新打造了万商联盟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超3500家客户成功签约;新推出的超级单品“大珍·珍酒”,已覆盖全国30个省、250个城市,成为中高档白酒全网新品销量第一。

在酱酒行业的分化调整中,产区博弈也在悄然升维。其中,位于赤水河左岸的四川古蔺产区加速推进“酒业强县”战略,锚定千亿级酱酒集群目标,已初步建成二郎、茅溪、太平、永乐四大酱酒园,助力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0.5亿元,同比增长15.1%。
博弈并不仅仅来自产区之间,不同香型之间的发展代差也是既有竞争也包含互鉴。中国白酒发展史上,浓香型白酒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黄金年代”与当前酱酒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惊人相似的轨迹——从产能激增伴随的市场滥觞,以及在调整出清之后的再次平衡。

遵义市酒业协会会长吕云怀曾公开表示,“茅台和浓香走过的路,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得再走一遍。”但是,若能以史为鉴,更加注重长期主义、品质根基和品牌建设,酱酒行业有望以更小的代价穿越周期。
“最大的风险,未必来自市场。必须坚守工艺底线,确保品质稳定;同时,要控制发展节奏。”酒业专家林枫认为。
从“遍地开花”的狂热到“强者恒强”的分化,酱酒行业的竞争逻辑已然改写,这场深刻的变革之下,头部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稳定的产能和清晰的战略,正扛起引领行业穿越周期的大旗。
(川观新闻记者 周显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新时间:2025-11-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