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影视剧里的太监总是尖着嗓子说话,现实中真是这样吗?那一刀到底割在哪里?不同朝代的做法居然完全不同。
明朝的太监和清朝的太监,下面缺的东西不一样。
这话听起来奇怪,事实就是如此,翻开史料你会发现,明朝实行的是只割睾丸的阉割术,清朝却恢复了阴茎睾丸全切。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最早的阉割方式粗暴直接,就是阴茎睾丸一起割,问题是死亡率太高。想想看,没有麻醉,没有消毒,就这么硬切,能活下来全靠运气。
商朝的甲骨文里就有阉割的记录。那时候的做法简单粗暴,用石刀直接切除,死一个算一个,反正奴隶多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琢磨怎么降低死亡率,毕竟培养一个合格的内侍不容易,死太多划不来。
汉代出现了技术突破,医生们发现,只割睾丸,既能达到阉割目的,又能大大降低死亡风险。阴茎留着,至少排尿正常,不会因为尿路感染死掉。
汉代的宦官俑就能看出端倪,考古发现的陪葬俑中,内侍形象保留了阴茎,睾丸部位却是平的。这证明当时确实采用了保守阉割法。
唐朝继承了这套做法,《唐六典》记载,宦官"去其势而留其形"。"势"指睾丸,"形"指阴茎,官方文献都这么明确规定。
明朝延续了唐制。明代宫廷画作中的太监,从体型看确实符合只割睾丸的特征,身材相对正常,不像全割后的那种完全女性化体态。
可到了清朝,画风又变了。
清朝皇帝担心太监祸乱后宫。史书记载,明朝后期确实出现过太监与宫女私通的事件,,既然只割睾丸还能"作案",那就干脆一刀切干净。
清朝的阉割技术也确实进步了,死亡率从早期的近20%降到了5%以下。明代天顺年间,镇守湖广贵州的太监阮让,一次阉割1565名苗族幼童,死了329个,死亡率接近20%。
到了清末,刀子匠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他们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流程。
技术进步给了皇权更多选择,既然能保证成功率,为什么不彻底一点?
清末的北京城,有两个神秘的地方。
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家,地安门外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两家垄断了整个京城的阉割生意。
听起来不可思议,阉割太监居然成了正当生意。
小刀刘享有六品顶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毕家也是七品官员,朝廷不但认可,还给官职。
为什么朝廷要给他们官职?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皇宫每年需要大量太监,宫里的人不可能亲自动刀,外包给民间,既省事又省钱。
生意有多火爆?
每个季度,这两家要向总管内务府交货,净身完成的小太监40名,一年160个。这是硬指标,完不成要出事的。
收费标准也很明确,每阉割一人收费六两白银,放在当时,够一个普通人家生活大半年。
穷人拿不出现钱怎么办?可以分期付款。
刀子匠会要求担保人签字,等孩子进宫发达了再还钱,月份少,利息大。如果在宫里混得不好,这笔债要还一二十年。
这套信贷模式相当成熟,有抵押(人身),有担保,有利息计算,现代金融的雏形。
技艺传承严格按血缘关系。每个刀子匠都收数名徒弟,全是自己的家族亲戚,技术绝不外传。这样既保证了垄断地位,又确保了质量控制。
毕家和刘家各有绝招,毕家用的是环刀,刘家用的是牛耳尖刀,具体操作手法严格保密,就连用药配方都不一样。
想把孩子送进宫当太监,先得到毕家或刘家"挂舀子",也就是报名。
然后是一套完整的面试程序,看相貌,听言谈,试机灵劲儿。标准很严格,长得太丑不要,太笨也不要,有残疾的不要,年龄太大的也不要,合格率大概只有30%。
刀子匠还要考察家庭背景。父母健在的优先,有兄弟姐妹的优先,孤儿不要,怕出意外没人承担责任。
这生意的精明之处在于既是垄断,又有官方背书,还能分期付款。现代商业模式的雏形,在几百年前的阉割行业里就有了。
净身前的仪式比手术本身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套程序设计得太精妙了。
刀子匠会反复确认三次:
"你是自愿净身吗?"
"假如你反悔,现在还来得及!"
"那么你断子绝孙,可和我毫无关系吧?"
每问一次,被阉割者都要大声回答,有丝毫犹豫,立刻松绑放人。
担任介绍人的太监还要把《自愿阉割书》当众念一遍,这是法律文书,相当于现在的免责声明。
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
因为出了人命,刀子匠要承担责任,虽然死亡率已经很低,万一出意外,家属闹事怎么办?这套仪式就是为了撇清关系。
净身要选季节,最好在春末夏初,气温不高不低,没有苍蝇蚊虫,手术后一个月下身不能穿衣服,太热太冷都不行。
准备工作更是讲究,被阉割者要带两样东西:
一是给刀子匠的礼物,猪头或全鸡,外加一瓶酒,这是祭品性质,表示对刀子匠的敬重。
二是生存物资,几十斤米,几篓玉米棒,几担芝麻秸,半刀窗户纸。
米是一个月的口粮。玉米棒烧炕保暖。芝麻秸烧成灰垫炕,有消毒作用。窗户纸糊窗子防风。
刀子匠这边也有专业准备,两个新鲜猪苦胆,臭大麻汤,麦秆。
猪苦胆消肿止痛,手术后敷伤口,臭大麻汤是土麻醉剂,还能让人拉肚子,减少小便量,防止感染。麦秆插入尿道,保持通畅。
手术当天,被阉割者要先禁食三天,房间密不透风,不能有一点风,助手四五个人,分工明确。
手术过程分两步。先割睾丸,在阴囊两侧各横切一刀,割断筋络,用力挤出睾丸,这需要被阉割者配合,身子打挺,小肚子往外鼓。
再割阴茎,技术要求极高。割浅了,里面的软骨会往外鼓,要重新来一刀,宫里叫"刷茬"。割深了,愈合后往里凹陷,小便呈扇形,一辈子不方便。
宫里的太监十个有九个尿裤子,就是这个原因。
手术完成后,要在房里走两三个小时才能躺下,这是为了防止内出血。三天不准喝水,靠意志力熬过去。第四天拔掉麦秆,尿如泉涌,才算大功告成。
割下来的东西,刀子匠会精心保存,放在石灰里吸干水分,装在盒子里。将来太监发达了,还要花重金赎回去,死的时候要带在身边入土,希望下辈子能恢复男儿身。
整个过程设计得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深层考虑,既要保命,又要免责,还要维护刀子匠的权威。
影视剧骗了所有人。
太监说话尖声尖气?历史上大部分太监声音都很正常。
声音变化的关键在于变声期。
如果在青春期之前阉割,体内睾酮分泌断绝,声带发育不完全,确实会保持童音,听起来尖细。
如果在变声后阉割,声音基本不受影响。
睾酮水平下降会让声带长度缩短,厚度改变,音调可能略有升高。注意,是略有升高,不是变成女人声。
现代医学给出了明确解释:
成年男性的声带长度一般在15-20毫米,阉割后睾酮水平下降,声带可能缩短1-2毫米,音调会略有升高,差不多升高半个到一个音阶。
这种变化在日常对话中几乎听不出来。
历史记录里,魏忠贤这样的权势太监声音洪亮,气势十足,完全不是什么"娘娘腔"。清末太监总管李莲英,据回忆录记载,说话声音低沉有力,威严十足。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一是影视作品的刻板化塑造。二是确实有少数幼童阉割的太监声音异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太监都是十几岁进宫,变声期已过,声音没有明显变化。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宫廷生活会影响说话习惯。长期在后宫伺候,接触的都是女性,说话语调会不自觉地柔化,这是环境影响,不是生理变化。
京剧里的太监角色也印证了这一点。传统京剧中,太监角色用的是正常男声,只是在语调上略有柔化,这更接近历史真实。
年龄因素决定一切。
7-8岁阉割的,声音确实会保持童音。12-15岁阉割的,声音基本正常。18岁以后阉割的,几乎没有变化。
清朝的太监大多在12-16岁之间净身,这个年龄段,有些已经变声,有些还没有,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现代医学证实了这个判断,成年后的阉割对声带结构影响有限,主要改变是音质,而非音调。
声音变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身体发育状况,营养状况,甚至心理状态都会影响声音,宫里的太监生活相对优渥,营养充足,声音发育也会更好。
所以下次看到太监尖着嗓子说话的电视剧,你就知道编剧没做功课。
每个朝代的做法不同,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一刀切的刻板印象,往往离真相最远。
参考资料:
人民网:《揭秘清代太监净身全过程》,详细记录了清代阉割的具体步骤和历史背景
百度百科:"净身"词条,收录了大量关于古代太监阉割制度的史料文献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