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有千套房,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在苏州南濠街的梧桐树荫下,一座座青砖灰瓦的老宅静静伫立,产权登记簿上反复出现的“贝”姓,揭开了一个延续17代的财富传奇。

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筐草药,到如今在上海坐拥近千套房产,子孙遍布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贝氏家族用500年的历史证明:

财富的传承,远不止于金钱的累积。

下面一起来看看,贝氏家族是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的。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兰溪的药农贝兰堂背着一筐草药,踏上了前往苏州的旅程。

彼时的苏州是江南商业中心,但战乱频发,药材稀缺。

贝兰堂的医术和草药很快在苏州南濠街站稳脚跟。

他不仅治病救人,还允许穷苦百姓赊账,甚至免费赠药。

这种“医者仁心”为他赢得了口碑,也让他从街边小摊主逐渐成长为苏州四大富商之一。

贝兰堂的创业智慧,不仅在于商业嗅觉,更在于他定下的三条家规:勤俭节约、诚信待人、重视教育。

他深知“财富易散,德行难朽”,要求子孙必须读书明理,并将家族利润用于资助贫困族人求学。

这些看似朴素的理念,成了贝氏家族延续500年的精神内核。

贝氏家族的财富扩张史,几乎是一部中国经济变迁的缩影。

第六代贝潜谷将生意从药材扩展到丝绸、茶叶贸易;

第七代贝慕庭成为清朝江浙药材巨贾,甚至将药材卖到海外,并开设钱庄涉足金融。

到了近代,第十代贝润生在上海滩上演了“跨界神话”:从颜料行学徒做到“颜料大王”,又凭借对房地产的敏锐嗅觉,在20世纪初的上海囤下近千套房产。

这些石库门里弄和新式公寓,如今单套市值超过2000万元。

与此同时,贝理泰(贝润生堂弟)创办上海银行,推出“一元开户”政策,让普通市民也能参与金融业务。

这一创新不仅让银行迅速崛起,还帮助家族在动荡时局中分散风险,成为民国时期资本最雄厚的华资银行之一。

如果说商业眼光是贝氏家族财富的“发动机”,教育则是他们传承的“永动机”。

早在清朝,贝慕庭便设立“义庄”,用家族基金资助族人读书,考取功名者额外奖励。

到了近代,留学成为家族传统:第十五代贝祖诒毕业于哈佛经济学系,回国后执掌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其子贝聿铭则从麻省理工转向哈佛建筑系,成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他的三个儿子同样毕业于哈佛,分别投身建筑、商业与设计领域。

家族对教育的严苛近乎“冷酷”:子孙18岁前零花钱与普通工薪阶层持平,留学必须选择实用学科,毕业后需回国工作三年,否则需偿还双倍学费。

每五年一次的家族考核更令人“压力山大”:儒家经典、商业案例、国际形势分析不及格者,轻则扣分红,重则失去核心资产继承权

而贝氏家族的财富观,始终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第七代贝慕庭在灾年低价售粮、焚烧债契,第十三代贝润生耗费七年修缮苏州狮子林,最终捐给国家,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分文不取,称这是“对故乡的馈赠”。

2019年,贝家向苏州博物馆捐赠1亿元用于文物保护,却坚持不冠名。

这种“低调行善”的传统,让家族在动荡年代仍保有社会声望与生存空间。

即便在特殊历史时期,贝家成员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贝娟琳从“远东第一豪宅”被扫地出门后,晚年仍以优雅气质活跃于上海沙龙。

这些故事背后,是家族“以德遗子孙”的价值观在支撑。

如今,贝氏家族在上海的近千套房产中,三分之一通过信托长期租赁,三分之一作为历史建筑由政府代管,余下的改造为艺术空间与民宿。

这种“去中心化”的资产管理,延续了家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智慧。

纵览贝家发展史,当人们惊叹于贝氏家族的财富神话时,往往忽略了背后的“慢功夫”。

500年里,每一代人都在为下一代铺路,每一次转型都需数十年沉淀。

贝兰堂的草药摊、贝润生的颜料桶、贝聿铭的建筑草图,串联起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耐心、勇气与远见的教科书。

或许正如贝润生在家训中写的:“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财富终会随时代更迭起伏,唯有精神与智慧,才能真正穿越时间。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套房   家族   苏州   子孙   财富   哈佛   草药   麻省理工   药材   建筑   明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