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联手定向放水,新一轮刺激来了?要不要消费一把?

大家好,我是铁锤。5月7日,央行一记“降息降准组合拳”引爆市场。可以说这场酝酿四个多月的货币放水,既切中了房贷族的焦虑神经,也戳破了存款族的财富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美对华关税威胁升级、国内消费指数连续三个月走弱的背景下,三部门联手打出10项金融政策,本质既是一场“用储户的钱补贴负债者”的财富再分配,也是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货币战争。

其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相当于放水养鱼,央行释放1万亿让银行能多放贷款,让大家借钱更容易。必须说明的是,这是2011年以来连续第26次降准。目前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从最高的20.1%降至6.6%了。

平心而论,降准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今年可能还有一到两次的降准可能,6%可能是隐形下限。但钱能否流入实体,仍然取决于企业与个人的借钱勇气。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企业和个人是不愿意借钱的。居民部门三年存了近50万亿对抗,企业也因为利润不断下降,深知借钱扩大生产还不如存银行理财的道理。深究不难发现,很多央国企也在暗地里干着资金套利的事情。

房贷利率普降0.1%+公积金利率猛砍0.25%,这的确可以使已买房的人和准备买房的人的房贷压力减轻,背负百万房贷每年省下3000元左右,但也别高兴太早,因为政策本质是“用全民存款补贴贷款人”——短期内减轻负债者压力,但是靠利息生活的存款族、老年人的利益会受损,按照剧情,接下来商业银行该下调存款利率了,三年期定存利率可能会跌破1.5%,百万存款年收益将蒸发超过万元,这意味着你存在银行的钱生息更难了。

那么这一轮降准和降公积金利率会有多大效果呢?我觉得作用微乎其微,这么说基于三点,一是降准的背景很玄妙,一季度不良贷款比去年翻了3倍,企事业融资杠杆率飙到了180%,降准释放的1万亿资金,泛不起多大水花;二是我国实缴公积金的比例不到1/5,且大多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职员,指望降公积金利率刺激购房,也是搞错了对象;三是放水意在提振消费,走的还是补贴20自掏腰包100的路子,事实证明,在不把更多收入转移到居民家庭的情况下,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正如我们一直说的,刀刃向内向来是最难的,归根结底是蛋糕不够分了。

什么情况下大家愿意贷款,显然不是单纯的货币放水,而是经济变好,利润增加,资产大幅升值时期。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时期,持续的放水,只会加剧居民部门存钱的欲望,即使钱在银行会变毛,大多数人也不在乎。

至于8000亿科技再贷款,以及5000亿消费养老专款,既是给科创企业的“输血包”,也是给消费市场的“强效催化剂”。这些资金想要投向市场,还需要跨过行政壁垒、行业垄断、审批繁琐等阻碍。

关于这次央行10箭齐发救市,用大白话解释就是:让流动资金更充裕、让借钱更便宜,提振消费,重点扶持科技、农业、小微企业和老百姓买房消费,同时给股市托底,给经济全方位加油。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是为了刺激消费,为什么不选择五一假期前出手呢?

这就是时间精准把握的艺术了,本轮放水主要打了三个时间差:

一是五一假期是观察消费复苏成色的关键时点,央行推迟降准降息至节后,实则是为了数据验证+精准发力——如果假期消费超预期,可能减少政策刺激力度,反之则通过降息加码支持。

根据文旅部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通过和历年同期对比不难看出,虽然今年五一的出游消费单价不及18、19年,但是出游总量和总花费已经创历史新高了。当然了,今年五一出游火热,也和财政部砸钱补贴有关。不过从结果来看,消费数据总算还不错。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次的降息力度并不大,这很明显是为后续加码预留了空间。

这里再多说几句,今年五一假期的消费在呈现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最突出的是文娱消费遇冷,电影行业陷入内容危机,电影票房遭遇断崖式下跌,全国总票房仅7.47亿,同比腰斩51%。

原因也不难理解,主要是创作内容断层,烂片扎堆。与其花几十块钱看毫无亮点的商业纪录片,还不如攒下钱来平时去看演唱会、音乐节呢。这届年轻人真的没那么好忽悠了。

其次是县域旅游崛起,但配套严重滞后,体验感不好。大家出行开始有意避开大城市了,这两年周边游、小城游很火,但突如其来的人流,打得很多小城市措手不及。比如蓬莱单日接待50.2万人次游客,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缺口达50%。还有最近很火的荣昌,据说3天去了150万游客。大家在夸卤鹅好吃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在吐槽公共交通、酒店等不给力。数据显示,在县域消费维权投诉中,38%集中在服务响应慢、应急处理失当等。

再就是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递减。美团数据显示餐饮客单价下降8.6%,显示补贴难掩消费力疲软。总的来说就是,愿意走出家门去旅游的人变多了,但是大家主打的是特种兵式“穷游”,能省则省。

二是5月起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债会密集发行,预计总规模超过1.2万亿,降准释放的长期流动性,可以定向承接供给冲击。

三是五一假期恰逢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5月1日),会议结果明确“暂缓降息”后,央行才于节后(5月7日)行动,核心逻辑很好理解,等待美联储政策信号,规避汇率风险。

若在美联储政策未明时降息,可能加剧资本外流。而节后美联储“按兵不动”为国内政策腾出窗口。我们看到,假期期间人民币逆势升值,也缓解了降息对汇率的冲击,所以此时操作更从容。

另外,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五一前后美国对华关税态度出现了微妙变化,美国财政部暗示“关税豁免缓冲期”。我们借机通过降息强化出口竞争力,是为了刺激今年第二轮抢出口。

此时降息降准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外贸企业,会大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通过释放1万亿长期流动性,可缓解出口企业现金流压力,避免外部冲击导致经济失速。

综上,央行将降准降息推迟至五一节后,其实有多重考虑,对内避开节日扰动,等待数据验证,确保精准制导,对外利用美联储政策真空期和人民币升值窗口,降低资本外流风险。此举既是防御性对冲,也是为中美谈判、产业升级、债务化解储备弹药。

如同《孙子兵法》所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央行在五一前的克制,正是为节后的主动出击铺路。

在铁锤看来,这场放水背后还存在三重博弈逻辑:

第一是救楼市VS防泡沫。

公积金利率降至2.6%的历史低位,表面是降低刚需门槛,实则为居民部门和房企债务置换争取时间。但政策刻意避开二套房利率大幅下调,暗示“托而不举”的底线思维——既不能让房价崩盘,也不敢重启炒房热潮。

第二是精准放水,堵住资金空转的漏洞。

我们看到,针对国企“贷款→理财”的套利顽疾,央行祭出两记杀招:1、汽车金融、租赁公司准备金率归零,迫使资金流向实体消费端;2、新增3000亿支农支小再贷款,定向灌溉小微企业,避免放出来的水只流向大企业,形成流动性堰塞湖。

精准引导资金流向的根本原因是,如果水流不动了,变成一潭死水,甚至开始发臭,那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第三是抢占货币政策先手,倒逼美联储跟进宽松。

美联储尚未明确降息,中国却率先行动,这种“逆向操作”我们很熟。这种策略打破传统跟随模式,实际上是向美国释放压力——在美联储6月6.5万亿美债违约倒计时之际,中国提前释放1万亿流动性,实为“以我为主”的防御性布局。

当然了,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以宽松政策扩大内需,是想降低对美市场依赖。这种“你急我不急”的姿态,本质是为最坏情况做打算,即便谈判破裂,楼市、消费、科技领域的定向输血已启动,达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的。正所谓,谈判桌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最后再简单说两点个人看法:

首先是消费层面,真话需要简单的重复,还是那句话,收入承压、报表受损、供需不适配、人口老化等才是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申万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居民部门的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恢复进度只有疫情前的75%左右。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逼近3亿,但农民工的收入却没有跑赢GDP增速——2024年,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4961元,增长了3.8%,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5634元,增长3.5%。

国家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但是目前的收入数据很清楚地表明,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体现在分配端。

这几天在老家,发现很多建筑工人和制造业工人都在家闲着,问了才知道,今年工地的活很少,再加上很多农民工年龄超过60岁了,很多厂也不要了,只好又把抛荒的土地种起来了。不愿意下田的,就背着行囊远走他乡,很多几十年没出过远门的人,今年也出去了。也有不少人搞了小吃车,早出晚归到县城学校周边摆摊,但是架不住竞争激烈,挣的钱还不够养家糊口的。

所以,提振消费并不是单纯的货币放水能解决的,为居民持续“增收”、“减负”才是治根之策,其它的都是浮云,这种话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听,我也很难改变现状,但事实就是事实。

我为什么总是喜欢强调中低收入群体的艰难现实,是因为他们才是消费的根基。

其次是救市力度不够,大招还在后面。新一轮救市大概率会发生在下半年,我看彭博社预测今年我们累计会降息0.3%,累计降准1%。

这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应该很清楚,简单说就是日子没想象的好过,下半年才是各种补贴齐发的时候,所以想买车买房的,还是暂时按兵不动吧,等下去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标签:财经   部门   央行   政策   农民工   利率   数据   假期   存款   收入   节后   精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