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100%关税”到“求见面”,七天闪崩的美国叙事
10月11日,标普500单日蒸发1.2万亿美元市值;10月18日,特朗普主动确认APEC“一定见面”。短短七天,华盛顿完成了一次典型的“自我打脸”循环。
虽然可以用“先硬后软”四字道破天机,但根源却是:特朗普每一次“硬”都是表演给国内选民,每一次“软”都是向华尔街交卷。
稀土出口管制公告10月4日落地,美股稀土板块10月5日就暴涨,军工龙头洛克希德·马丁10月6日罕见声明“评估供应链风险”。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给特朗普政府投了不信任票,这才有了贝森特、格里尔、万斯的“三连降调”。换言之,不是中方说服了白宫,而是华尔街拔掉了“关税炸弹”的引信。
二、稀土为什么是“七寸”——一张美国无法自解的“元素周期表”
1. 存量缺口:美国虽重启Mountain Pass矿,但缺乏分离能力,80%中间品仍须运到中国加工。
2. 技术缺口:钕铁硼磁体专利超过85%归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所有,美国想“绕华”需重新投入300亿美元+十年时间。
3. 资本缺口:稀土项目IRR(内部收益率)仅8%—10%,远低于硅谷风投期待的25%,华尔街兴趣寥寥。
4. 生态缺口:美国环保评估流程平均52个月,中国只要18个月,时间成本不对称。
更关键的是军工“点穴”:一架F-35需417公斤稀土磁体,一艘弗吉尼亚级潜艇超过4吨。中方新规把“军用”列为第一敏感用途,等于直接握住美军工“喉咙”。
特朗普喊100%关税,却找不到能替代中国产能的“备份星球”,于是“硬话”自动降级为“软话”。
三、“两面性”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结构性宿命,而非特朗普个人风格
很显然美方“说一套、做一套”,但更需要厘清:这一“两面性”并非政客品行问题,而是体系拉扯的必然结果:
1. 行政—资本拉锯:白宫要选票,必须喊“对华强硬”;华尔街要利润,必须求“别真打”。
2. 立法—行政拉锯:国会已把“遏制中国”写进《芯片与科学法》《通胀削减法》,总统再想妥协也只能在框架内“打补丁”。
3. 盟友—本土拉锯:G7、芯片联盟、印太经济框架都是“政治正确”,但日荷韩企业仍悄悄扩大对华出口,美国若真执行“次级制裁”将得罪整个产业链。
因此,美方“诚意”不是想拿就能拿,而是被多重结构绑架;任何一次“示弱”都会立即被国会、媒体、鹰派智库贴上“绥靖”标签。
中方若把谈判突破寄托于美国“良心发现”,无异于等一辆永远晚点的列车。
四、中方“以打促和”的底层逻辑——把美方“时间成本”变成“决策成本”
过去十年,美国对华遏制工具箱从关税、实体清单、加息、金融制裁到“友岸外包”,几乎打完一轮。中方策略也完成了三轮升级:
1.0版(2018—2020):对等关税,正面硬扛;
2.0版(2021—2023):清单反制,司法诉讼,国际舆论战;
3.0版(2024至今):精准“卡脖子”+市场威慑+规则输出。
稀土管制就是3.0版的标志性动作——不再泛泛而谈“报复”,而是直接把美方最缺、最等不起、最难替代的环节,做成“即时疼痛”。
当标普指数把“中美脱钩”折现成-2%的当日跌幅,白宫就把“时间成本”内化成“决策成本”,不得不主动拨通北京视频电话。
把“长期博弈”压缩成“即时反馈”,这是中方本轮博弈的最大创新。
五、未来12个月可能发生的五种情境
情境A(概率35%):韩国庆州APEC期间元首会晤后,双方同意取消2018年以来互相加征的“301关税”,但保留高科技出口管制。
情境B(概率25%):美方在半导体、稀土两大领域推动“可控缓释”式脱钩,对华7nm以下设备全面禁运,中方则限制军用稀土磁体出口,但放开民用领域,形成“上下半场”分层博弈。
情境C(概率20%):美国政治噪音升级,国会通过新一轮“台湾威慑法”,中方宣布稀土全面出口许可证制度,标普再次暴跌,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阶段性停摆。
情境D(概率15%):中美与欧盟、东盟共同发起“关键矿物安全倡议”,建立配额+价格双轨机制,相当于WTO框架外的“迷你多边行动机制”,把博弈纳入规则轨道。
情境E(概率5%):黑天鹅事件——台海或南海出现军事摩擦,美方冻结中国金融机构美元资产,中方宣布稀土全面禁运,全球供应链瞬间“休克”,世界GDP增速下调至1%以下。
理性评估,A、B两种“有限缓和”情境合计概率60%,仍高于“再度失控”。但C、E两种“硬脱轨”概率相加也有25%,足以让任何投资者夜不能寐。
六、中国的“破局点”与“安全带”
破局点:
1. 把稀土、镓、锗、石墨等“打包”成《关键矿物出口管理法》,与《反外国制裁法》联动,形成“法律—清单—许可证”三位一体工具箱,提高预期稳定性,减少“运动式”突袭。
2. 加快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建设,用“需求红利”对冲“技术封锁”。例如把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到2027年,确保本土厂商对稀土磁体的年复合10%以上需求增长,给外资“留在中国就能赚钱”的硬理由。
3. 推动人民币计价稀土现货交易平台,把“中国价格”做成全球基准,反向提升美方采购的人民币敞口,形成“金融绑定”。
安全带:
1. 对美出口份额超过30%的单一企业,建立“国储+商业库存”双层安全垫,防止“一刀切”禁运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裂。
2. 与澳大利亚、越南、南非签署“矿产换工程”协议,用中国冶金装备换对方精矿,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3. 提前设置“熔断条款”:一旦美方冻结中国金融机构美元结算,立即启动CIPS+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确保进口粮食、能源不断链。
七、让“稀土牌”成为“稳定器”,而不是“鞭炮”
我们常说“美方极限施压引火烧身”,其实还该补一句:中方精准反制只是“点火”而非“纵火”,目的是让华盛顿在疼痛中学会尊重红线。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能否走出“硬—软—再硬”的死循环,关键不在于中国再打出多少张“稀土牌”,而在于如何把一次性的“震撼弹”升级为可预期、可谈判、可复验的“规则接口”。
只有当美方意识到“脱钩”成本不是一次性剧痛,而是永久性失血,才会真正收敛“说一套、做一套”的惯性。
对我们而言,既要保持“随时能打得疼”的能力,更要建设“长期能谈得拢”的框架;让“稀土敲醒关税梦”,而不是“稀土点燃新冷战”。
这既是给特朗普政府的一堂深刻的“成本课”,更是中国迈向高水平开放、主动塑造国际规则的成人礼。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