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

引言

最近网上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曾发过一篇文章,说“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同义词,不是谁都能用的。

根据葛剑雄的说法,作为“中华三祖”的炎黄二帝均位于汉族聚居区,所以能称之为“炎黄子孙”的,也只能是汉族人或者有血缘关系的人。

这番话一发出来,很多人就不买账了。

不少人直指葛剑雄的言论“居心叵测”,妄图对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偷换概念。

但也有观点认为,汉族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作为历史学家保持“严谨”和“较真”很有必要。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葛剑雄的此番“炮轰”言论到底是追求真理,还是夹带了私货呢?

一、“炎黄子孙”到底能不能指代中华民族

2021年,我国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4.43亿人,除了12.86亿人口的汉族之外,还有1.25亿的少数民族,占比达到了8.9%,其人口增长率更是比汉族高了足足两倍。

他们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人民不断融合交往,如果自称为“炎黄子孙”倒也名副其实。而翻看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关于“炎黄子孙”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根据史料记载,秦灭六国时,炎黄二帝陵就已存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汉武帝刘彻率十万大军“北训朔方”,回来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也是跑到桥山祭拜黄帝,这事儿还被司马迁专门写到了《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中,成了我国有确切记载的第一次皇帝祭拜炎黄。

此后,历朝历代的君王每逢大典和战争,都会祭拜炎黄,即便是碰上“五胡乱华”这种乱世和元朝入主中原时期都未中断,这种皇家祭祀一直持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奉行以“汉满蒙回藏”为主体的“五族共和”,国父孙中山先生于当年3月专程委派要员赶赴黄帝陵祭奠祖先,并亲手写下了“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祭文。

一时间,全国各族同胞群起响应。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大肆蚕食中国领土,我国各族人民饱受侵略欺凌。

1937年,国共两党代表一同前往黄帝陵昭告祖先,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呼吁“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蒋介石则亲手写下了“黄帝陵”三个大字,并命人勒石成碑。时至今日,这块石碑仍放置在黄帝陵前。

而到了解放后,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对炎黄二帝陵进行祭奠,并批示对相关文物遗址进行保护修缮,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眼前的炎黄二帝陵。

此后,国家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新年祝福,官方用语中都会有“炎黄子孙”的表述。可以说,炎黄子孙并不单单指炎帝和黄帝的子孙,而是成了各民族同胞相濡以沫的见证。

然而这个词汇的官方运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戛然而止”。

二、来自1.25亿中国人的“身份焦虑”

1987年,葛剑雄在研究《史记》的时候,发现司马迁对“炎黄二帝”的相关描述是“前人传说”。并且他发现关于“炎黄二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考古资料和实物加以佐证。

要知道在当时,别说板上钉钉的商朝遗址了,就连夏朝的争议遗址都被发现了,可是关于更早的虞朝甚至炎黄二帝,也仅仅是存在于传说之中。

于是,葛剑雄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他认为早期中国有很多个不同的部落,而炎黄二帝只是两个稍微出名一点的部落首领罢了,凭什么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后代?

1988年,葛剑雄基于此项“研究结论”,写了一篇题为《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的文章。由于他的学术地位崇高,此番言论瞬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随后,葛剑雄联合多位学者联名上书中央,以“将中华文明的成就只归功于炎黄二人极不合理”为由,要求此后在官方场合禁用“炎黄子孙”的用法。

那么官方究竟是否会采纳他的这一要求呢?

答案出乎意料,还真采纳了。

根据葛剑雄的观点,炎黄二帝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且事迹多为传说,官方长期将“炎黄子孙”等同于“中华民族”,忽视了与炎黄无直接关联的少数民族。

受制于当时知识分子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炎黄子孙”的表述确实存在争议,1990年,江泽民同志在边疆座谈会上明确要求“用‘中华民族’替代‘炎黄子孙’”。

1996年北京电视台举办元宵晚会,主持人赵忠祥照旧使用了“炎黄子孙”这一叫法,引起了部分少数民族同胞不满。

同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明达再次正式提出了“请中央行文通知全国各地的新闻出版单位和各广播电视部门,不要再使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词,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

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发文,强调在各种公共场合应该慎用“炎黄”概念。

从此,“炎黄子孙”这个词走入了历史的尘埃。

要知道我国现有的这1.25亿少数民族人口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少数民族同学、朋友或者亲人。

但像维吾尔族、藏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压根就和“炎黄”扯不上关系,即便是满清自称“炎黄子孙”,也完全是为了统治需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葛剑雄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但炎黄子孙这个约定俗成的叫法早就用了不知道多少年,如果刻意将其区分,恐怕也会有故意制造“民族焦虑”的嫌疑。

结语

争议“炎黄子孙”,本质是在追问“我们是谁”。当1.25亿少数民族同胞与12.86亿汉族共同书写历史时,答案早已超越了血缘。

正所谓“汉族靠文化而非血统一统天下”,葛剑雄的“炮轰”言论之所以会不断引发争议,正是由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各民族成员在不断地融合,不断地交流。

或许有一天,“炎黄”将不再是唯一的起点,而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参考资料:

1.天益网.2009.08.07.葛剑雄《昔日的天下观》

2.东南大学统一战线部.2019.01.02魏彬《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提法的由来》

3.凤凰网两会日记.2015.03.04《葛剑雄谈往年提案:无论被不被采纳都有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标签:历史   炎黄子孙   同义词   中华民族   葛剑雄   炎黄   黄帝陵   汉族   少数民族   官方   我国   同胞   史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