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定鼎门的飞檐时,我忽然懂了为何古人总说“洛城春”最是难描。那不是长安的金戈铁马,也不是江南的烟雨朦胧,是十三朝的月光叠在青砖上,是伊洛河畔的柳丝牵过千年风,是独一份的、揉了历史温度的温柔。
走在应天门遗址的步道上,指尖触到的夯土墙还留着隋代的余温。想象当年隋炀帝站在这里,看万国使节捧着丝绸与香料穿过天街,朱雀大街的石板路该被驼铃磨得发亮。而今遗址玻璃罩下,半块带花纹的瓦当静静躺着,纹路里还嵌着盛唐的月光——那月光后来照过白居易的“洛下多游豫”,照过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也照过我此刻停在砖缝里的影子,仿佛千年前的人正与我共享同一片夜色。
最难忘是四月的王城公园。牡丹开得泼泼洒洒,姚黄魏紫压弯了枝头,花瓣上的露珠滚着阳光,像把盛唐的富贵都凝在了上面。老人提着鸟笼在花下下棋,孩童追着蝴蝶跑过草坪,卖牡丹酥的小摊飘出甜香。忽然觉得,洛阳的牡丹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年年春天都要准时赴约的老友,带着这座城最鲜活的烟火气。
离开那天,我在丽景门的茶馆里坐了很久。远处的洛河静静流淌,游船推开的涟漪里,倒映着远处的电视塔与近处的古楼。忽然明白,“只此洛阳”从来不是说它有多独特,而是它把厚重的历史揉进了寻常日子里——是清晨喝的一碗牛肉汤,是傍晚遛弯时经过的古城墙,是千年时光里,始终不变的人间烟火。
这便是洛阳,不疾不徐,不骄不躁,把十三朝的故事藏在每一缕风里,每一朵花里,每一个寻常的晨昏里,等着来人慢慢读懂。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