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艾森在跳水池边深深鞠躬,很多人才恍然意识到:广东跳水的“黄金一代”,真的要说再见了。

11月7日,十五运会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后,30岁的老将陈艾森用最郑重的姿态,宣布退役。而就在前一天,刚满18岁的全红婵被问及未来时,只轻声回了三个字:“再说吧。”

一边是功成名就的谢幕,一边是前途未卜的迷茫,广东跳水两位标志性人物,在同一时间节点,走向了人生的岔路口。
“非常棒、非常圆满、非常开心、非常满足。”发布会上的陈艾森,用四个“非常”为19年职业生涯画下句点。
他是中国跳水队少数实现“全满贯”的男运动员之一,奥运双金、世锦赛冠军、七枚全运金牌……成绩单耀眼得让人忘记了他也曾有遗憾——唯一缺的,是一枚世锦赛单人10米台金牌。

“只要国家需要,我会立刻恢复训练。”他的告别不是离开,而是换种方式坚守。有网友翻出他里约奥运夺冠后大哭的照片,对比如今从容的微笑,感叹:“他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却留下了体育最美的样子。”

比起陈艾森的笃定,全红婵的未来显得迷雾重重。
女双10米台仅获第五后,被问是否继续跳水,她犹豫地说:“再说吧,应该吧。”这三个字背后,是一个18岁女孩的挣扎与压力。

全红婵的妈妈最近受访时坦言:“看到她贴满膏药很心疼,跳得了就跳,跳不了就不跳,如果退役希望她回来读书。”事实上,今年9月,全红婵已入读暨南大学,似乎正为转型做准备。
从东京奥运会一跳成名,到如今面对身体伤病与竞技状态的双重挑战,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女”,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陈艾森的转身,是全运会赛场上温馨的句点;而全红婵的“再说吧”,却揭开了竞技体育残酷的另一面。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短暂而残酷,尤其是跳水这类对身体条件要求极高的项目,很多选手的黄金期只有几年。全红婵虽然年轻,但生长发育带来的体重、身高变化,以及积累的伤病,都让她的未来充满变数。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是否习惯了用“必须坚持”来要求运动员,却忽略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选择权?全红婵妈妈的发声,或许代表了一种更人性化的视角:体育很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生发展更重要。

陈艾森说“没有遗憾”,全红婵说“再说吧”。两种选择,没有对错,都是运动员真实的人生。
体育精神不只是坚持,也包括在合适的时候放下,或在迷茫时诚实面对自己。无论是陈艾森的退场,还是全红婵的犹豫,都值得我们给予尊重与祝福。

各位,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分享!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