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突发羊水栓塞,会猝死吗?40岁河南女子的经历,让医生说出真相

李惠琴今年40岁,是街边早点摊的一名主力工,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和丈夫一起推开卷帘门,热锅、和面、下油锅,蒸气和油烟是她的清晨日常她从不戴口罩,说习惯了,闻不到了;双手终年浸在生面和冷水里,指甲根泛白,偶尔皲裂也不当回事。怀上第三胎是个意外,头胎剖的,二胎顺的,这一胎医生建议全程产检,她却总嫌麻烦,只去了社区医院几次。有人劝她年纪大了要多休息,她摆手说自己不累,要为孩子攒奶粉钱。她每天做完早点还要去菜市场进货、收拾摊位、带孙子,孕早期都没停过,一天站七八个小时是常态。

2020年5月6日早上,李惠琴刚把一锅热腾腾的豆腐脑端上案板,肚子里忽然鼓胀了一下,像灌进了气,顶得胃口发紧。她低头把勺子伸进去,却觉得胸口那一片像鼓了个包,微微胀着,一动就闷。她吸了口气,忍着那股不舒服把碗盛好,弯腰递出去时胃跟着一缩,像压到了肚子里那团气,顶得她直想挺身。她轻轻按了一下肚皮,没有疼,但那股胀感始终在,像吃撑了又没消化。她本来想偷空喝口稀饭压压,结果刚端到嘴边,一闻那热气,就觉得更堵了些。肚子不饿也不响,只是拧着难受。她把碗放下,扯了下围裙,接着忙下一单,心里觉得可能是今早起得太早,气还没顺。

到7月份的时候,李惠琴一大早起来收拾摊子,刚捞起一屉热气腾腾的小笼包,油香味一扑上来,胃里猛地一翻。她眉头一紧,赶紧偏过头去,嘴里泛起一股酸水。没等她反应过来,喉咙一阵紧缩,干呕几声,一股苦水顺着舌根涌了上来。她弓着腰扶着案板,勉强把那股反胃压下去,可那种恶心感还挂在胃口,像没吐干净一样,黏在食道里。她站直身体时,眼前一阵发虚,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滑,嘴唇已经泛白。旁边顾客催了一句,她勉强应了声,把手里的包子递过去,声音却虚得连自己都听不清。她咽了口唾沫,想让那股苦味散掉,结果胃里又一阵翻涌,只能死死咬住牙,忍着。

灶台收拾了一半,她的腿已经有些打软。蹲下去搬豆浆桶的时候,手刚搭上桶沿,整条胳膊就像被抽了力气,抬不起来。她试了几次,手指发抖,连桶盖都没掀起来。站起来时胸口发闷,头皮发紧,眼皮跟灌了铅似的往下坠。她靠在墙边歇了几口气,却怎么也缓不过来,肩膀往下沉,连站都站不稳。她想走去后面坐一下,脚下发虚,刚迈出两步就踉跄了一下,只能扶着案板慢慢蹭着。有人问她是不是中暑了,她扯了扯嘴角,说不出话,只能轻轻摇头。声音挤不出来,心跳也跟着一下一下往上冲,耳边嗡得像有苍蝇在飞。她看着手里的锅铲,握不住,也抬不起来,整个人就像被抽了骨头。

还没来得及坐下,胃里猛地一紧,一股酸苦的液体直接冲上喉咙,她低头猛地呕了出来。刚呕完人就跪倒在地,整张脸煞白,眼睛发直,呼吸也一阵阵急促地抽。她一只手撑着地,一只手还捂着肚子,嘴唇边泛着胆汁的黄味。她想起身,却发现腿已经不听使唤,浑身无力,像被抽空了一样。手指发麻,额头上的汗顺着脖子往下淌,脖子后面一阵阵发凉。邻摊一个做面饼的大姐见她不对,立马冲过来扶她,嘴里喊着让人拿手机打120。她靠在对方怀里,连眼都睁不开,只能断断续续吐着气。围着的顾客越来越多,有人拿纸擦她嘴角,有人拨着急救电话,另一个人去她摊位后面找家属。她整个人瘫软下来,嘴角还在渗酸水,胃里却空得一抽一抽,整条胳膊连抬起来擦脸的力气都没有了。

医生了解了李惠琴现在为孕13周,给她开了一系列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为7.2×10⁹/L,红细胞4.08×10¹²/L,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256×10⁹/L,均在参考范围内。尿检显示无蛋白、无酮体、无糖,尿比重1.015,未见感染迹象。B超提示胎儿胎心搏动规律,颈项透明层厚度1.4mm,属于正常范围,胎盘位置正常,羊水适中,宫颈长度也未见异常。血压为112/70mmHg,体重增加了1.3公斤。医生在记录中备注:孕吐反应轻微,可继续观察,建议回家注意饮食搭配、多餐少量。

从这些数据来看,她的血液指标、胎儿发育、尿液情况、子宫状态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属于教科书般的正常孕早期表现。医生解释,早孕期的恶心、呕吐、偏食等属于激素变化引起的常见现象,一般在孕14-16周左右自然缓解,不影响胎儿发育。但对像李惠琴这样从事高体力劳动、清晨接触大量油烟、饮食极不规律的孕妇来说,即便检查指标都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医生强调:“你回家以后还是应当避免过于劳累,尤其不建议再接触大量油烟。特别是在早上孕反最重的时段,要让家人多分担一些。饮食上注意避免油腻和强刺激性食物,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口味清淡又带点酸味的食物,比如山楂粥、番茄汤、小米饭等。

回家后,李惠琴按照医生建议暂停了早点摊的活,早上不再四点起床进厨房,而是尽量让丈夫代劳,自己改为七点后再起,减少清晨油烟刺激。她把饮食从原来的咸菜稀饭换成了小米粥配煮苹果,饭前会先喝两口温水缓缓胃气,吐意缓解后再少量进食。她每天分五顿吃饭,每顿不多,但尽量保留米饭和蛋白质摄入,避免长时间空腹引发呕吐。原本一口肉都吃不了的她,在酸萝卜和柠檬汁的帮助下,逐渐能吃下一些蒸鸡蛋和小块瘦肉。

孕16周复查时,李惠琴的各项指标也依旧正常。血常规显示红细胞为4.11×10¹²/L,血红蛋白124g/L,未见贫血迹象,白细胞6.9×10⁹/L,血小板维持在236×10⁹/L,凝血功能指标如PT和APTT均在正常范围,提示未发生潜在凝血障碍。尿检未发现蛋白和酮体,体重较上次产检上升了0.8公斤,说明她的进食状况逐步稳定,营养在恢复中。胎儿B超检查显示胎心规律、胎动活跃、羊水适中,胎盘位置良好,未见异常。

她最后一次产检是在孕36周,检查结果显示:血压、体重、尿检、胎心监测全部在正常范围。她的凝血功能指标也未见异常,血小板228×10⁹/L,PT、APTT均在参考值内。医生让她尽快转入市区妇幼医院待产,她只应了一句“再等等,再熬几天”。

她以为一切都稳了。

可谁都没想到,事情会在2021年1月12日早上失控。

六点多,她正在案板边切葱花,手腕刚一用力,额头上忽然像被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重重地震了一下。她身子晃了一下,以为是低血糖,赶紧扶住旁边的案子,闭了下眼缓一缓。可刚停几秒,那股疼又卷了上来,从额头一直胀到太阳穴,像有人在头骨里拧着绳子,一圈一圈越收越紧。她咬着牙继续切菜,结果切了没几刀,头皮一阵发麻,脑子像裹了一层棉花,连眼珠一转都牵得太阳穴一跳一跳。她伸手去拿筷子的一瞬间,一阵眩晕涌上来,差点让她把整盆豆腐脑撞翻。她捂着头坐下,心跳越来越快,眼皮也跟着跳,嘴里一阵苦,额头上的汗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她歪着头靠着板凳坐了一会儿,本以为能缓下来,可眼前忽然起了雾一样的东西,原本清楚的油锅边缘变得模糊起来,像玻璃蒙了一层水汽。她抬头看菜单,几行字竟然重叠在一起,中间那几个字完全看不清。她眨了好几下眼,还是模糊,眼前的东西像在飘,左边看着清楚,右边却像被撕开了一块。她用袖子抹了一下眼角,什么都没抹掉,反而更晕。她低头看手里的刀子,刀背和刀刃都看不清轮廓,只剩下一团影子。胃跟着又翻了一下,她想站起来,刚起身又是一阵天旋地转,整个人摇晃着靠回原地。她捂着眼睛试着眯着看前方,可光线一亮,就像有人在她眼前扎针,刺得眼珠发疼。她终于感觉不对了,可还没等开口,肚子隐隐一抽,冷汗跟着又冒了出来。

她老公就在案台后头整理油条,听见她那边没动静,抬头一看,她正双手捂着头,整个人歪靠在炉边,脸色苍白,嘴唇发青。他快步冲过来扶住她,刚碰到她手臂,就感觉她在发抖,整条胳膊软得像抽了筋。她张着嘴大口吸气,声音浅而急,像每一口气都吸不满,胸口跟着一抽一抽。他低头看她眼睛,眼白都翻出来了,眼神涣散,根本对不上焦。她嘴唇在动,可一个字都没出来,像舌头不听使唤。他一把抱起她坐到板凳上,她脑袋却慢慢往后仰,像扛不住重量一样垂下来,额角的青筋一根根绷着,脸上的汗直往下流。他不敢再等,转身拿起放在案板下的车钥匙,一边喊她名字,一边把她扶上车。她整个人靠在他背后,连抓他衣服的力气都没了,只剩下急促的喘息贴着他耳侧。他脚一踩到底,车子冲出摊位,直奔医院方向。

到医院时是7点12分,7点28分,徐蕴华医生赶到急诊室。她是中国著名妇产科医师,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处理高危妊娠、产科并发症及新生儿抢救,成功救治羊水栓塞、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例。因救治危重产妇多次荣获医疗抢救奖。从业多年,遇到过两次羊水栓塞,但都没像这次这么急、这么重。

李惠琴被推入抢救区时,心率为每分钟42次,血压接近0,呼吸微弱,皮肤已出现大片瘀斑,凝血功能接近崩溃。徐蕴华一边布置紧急剖宫产,一边下达抢救指令,心肺复苏、肾上腺素静推、机械通气、快速输液、强心药物全部启动。

7点35分,婴儿娩出,男胎,无生命体征。

她没有时间悲伤,只盯着母体的指标——在连续补液、升压、持续胸按之后,李惠琴的血压从0回升至72/50mmHg,心率回升至88次/分,血氧提升至86%,肢端逐渐温热,瞳孔光反应重新出现。

徐蕴华略微松了口气,短暂对家属说:“目前抢救有反应,正在全力维持。”

这一度被视为有效复苏,医生立即补充凝血因子、输入血浆、纠正酸中毒,安排术后转入ICU严密监护。

可就在术后第22分钟,监护仪上的血压数值开始波动——先是从72/50mmHg降到62/38mmHg,再接着掉到48/28mmHg。

徐蕴华第一时间赶回ICU。她还穿着手术衣,手套没来得及换,冲进病房时,心电图正发出一阵一阵急促的警报声。

病人出现室性心律不齐,心率飙到142再陡降至30,血氧掉到42%,血压最终读不出。

“准备电除颤!肾上腺素加量,立即静推!”

医生一声令下,护士迅速贴片、接电、充能——180焦耳第一次放电,李惠琴的身体在病床上猛地一抖;第二次放电,仍无稳定节律。

“继续胸外按压,1-2-3-4,跟上节律!”

值班医生一边喊节奏,一边轮换压胸;另一边的护士不断接血浆袋、输液、推药、抽血做快速床旁凝血检查。她的血液变得极稀薄,几乎像水一样从导尿管、切口、口腔同时渗出,怎么输都止不住。

“赶紧查血气!”
“PH6.89,乳酸13,碳酸氢根几乎耗尽!”

这已经是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心肌缺氧,心电活动越来越微弱。

徐蕴华调高了呼吸机的PEEP,调快了频率,用尽方法维持氧合。她几乎是贴着病人耳边喊:“醒醒,李惠琴!你刚刚回过来的,别放弃!”

可李惠琴的眼皮没再动过。她的指甲变成了暗紫色,颈部静脉回流迟缓,体温在37度以下,皮肤开始变得冰冷。几分钟内,从中心静脉、切口、鼻腔三处同时涌出血水,白床单大片浸透。

8点整,心电图上最后一个波形抖了一下,变成了一条直线。

“时间记录,8点02分,临床死亡。”

病房静了一瞬。

徐蕴华站在原地,双手仍在空中停着,像要继续按压,却再也找不到那个还能搏动的胸廓。

她低下头,摘下口罩,声音哑了:“她刚才好转过的……心跳都回来了……但凝血系统全崩了,根本封不住,身体没能再撑过去。”

有人悄悄擦泪,有人默默收起了血压计和记录单。

而她——李惠琴,一个靠早点摊撑起一家生计的底层母亲,刚刚在产前20分钟还亲手拧着豆腐桶,如今却永远倒在了产床之上。

她熬过了所有检查单的“正常”,熬过了所有不被重视的症状,却没能熬过那突如其来的、三分钟内扑身而来的死神。

她说等生完就歇一歇,可是那天,她再也没醒过来。

她的家属一开始不理解,她去世的那一刻,丈夫张大柱还穿着满是油渍的棉背心,站在ICU门口愣了三十秒没反应过来。

“刚才不是说血压上来了嘛?她不是都回过来了吗?怎么……怎么就没了?”

他的声音一开始是低的,到最后一句已经嘶哑。

产房门外,女儿李芸芸坐在塑料椅上,眼睛瞪大,像是没听懂医生刚刚说的那句话。

“你们不是说孩子已经剖出来了吗?不是说羊水量正常、胎心也好好的吗?她前天刚检查完,报告上写的都正常啊,怎么就突然死了?”

“是不是你们输错血了?是不是剖晚了?她在外面晕过去的时候明明还有心跳的,是不是你们抢救慢了?”

家属的情绪从茫然变成质疑,再变成愤怒。

“她这几天状态还可以,晚上还能说话,怎么可能说走就走?”

“我们是信了你们医院,才决定让她来这边生的,早知道会出这种事,我们宁可不生……”

“她不是高危,不是都检查了吗?你们不是说胎心都好好的嘛?你们不是还说她胃口差是正常的嘛?”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们说啊,她那么壮,怎么说没就没了?”

张大柱说到最后,整个人蹲在墙角,头埋在胳膊里,一句话都不说了。

徐蕴华解释,羊水栓塞是一种极端突发的产科并发症,它不是慢性病,也不会提前通过常规的血压、胎心、羊水指数或B超表现出预警信号。它的核心机制是羊水中的成分——如胎脂、胎毛、细胞碎片等——在特定时机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引发一种过敏样反应。这种反应迅速引起肺动脉高压、心脏泵血功能崩溃、全身凝血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短时间内心跳骤停、出血不止、呼吸衰竭等。它常常发生在宫缩突然增强、羊膜腔压力迅速上升、子宫壁张力不稳定的情况下,比如人工破膜、宫缩过强、剖宫产中宫腔牵拉,或者自然分娩中某一次剧烈宫缩。因为它不是逐步发展,而是瞬间触发,所以产前即使做再多检查,也无法准确预测。这正是羊水栓塞最危险之处——它看不见、摸不到,却可能在最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发生。

李惠琴本身的生理结构就是高危因素之一。她40岁,是高龄孕妇,又曾有过剖宫产史,子宫壁存在术后瘢痕,局部组织弹性和应变能力都下降。在这一胎中,她未做详细的瘢痕评估,未安排提前终止妊娠,而是继续坚持到接近足月。更重要的是,她整个孕期持续劳动,虽然不是持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但过度疲劳仍然会使身体内水电解质波动频繁,血容量和血液黏稠度存在动态不稳定,加剧了循环系统的应激负担。在宫腔开始活动、胎盘出现边缘剥离时,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羊水快速逆流入血,引发剧变。在任何一个普通人看来,她的孕检单没有问题,但结构上的脆弱和状态上的波动才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她整个孕期反应剧烈,持续呕吐、嗜酸偏食、进食减少、体重增长缓慢,这些本身也意味着身体代谢负荷被压缩。她曾两次在摊位上呕吐后脸色发白、无力蹲地,但她坚持工作,以为休息一下就会缓过来。这类反应虽非直接诱因,却形成了背景环境,使她在产程启动的那一刻失去了基础的调节能力。一个过度透支的系统,在遇到突发冲击时,往往无法自我修复。

李惠琴的死亡不是一次检查遗漏,也不是技术错误,而是所有被忽视的风险在同一时间集中爆发的结果。高龄、多产、子宫瘢痕、持续劳累、严重孕吐、营养不良、未住院待产,这些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生活细节,其实共同构成了一条脆弱的生命路径。每一个忽略都在把她推向边缘,每一个没事的判断都在延误干预窗口。羊水栓塞的致命点在于不可预知与不可逆转,一旦启动,即便全力抢救,也难以逆转终末进程。这起事件提醒所有高风险孕产妇,稳定不是数据好看,而是系统真实可承受。风险不是某一瞬间的坏,而是长期消耗下的突然崩盘。

李惠琴去世后,她的大女儿14岁,刚上初中,小儿子才2岁,第三个孩子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她的早点摊停了,从她倒下的那天起,再没人凌晨四点把卷帘门拉开。

在她的产检记录本最后一页,医生用蓝笔写了一行小字:“建议近期入院待产,避免延误。”那是11月27号。

内容资料来源:

[1]张仟仟. “产科死神”之羊水栓塞[J].健康必读,2025,(14):43-44.

[2]刘勇. 凶险、难测时刻警惕羊水栓塞的预警信号[J].中国医药科学,2025,15(08):1-3.

[3]张旭东,朱彤宇. 羊水栓塞早期使用肝素治疗5例[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4,16(08):53-56.

(《分娩突发羊水栓塞,会猝死吗?40岁河南女子的经历,让医生说出真相》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育儿   羊水   栓塞   河南   真相   医生   女子   案板   血压   指标   摊位   尿检   瘢痕   胎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