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师范生指挥战争,能赢吗?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夸毛泽东三大战役打得漂亮,毛泽东摆摆手,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粟裕打了一辈子仗,从班长到大将,唯独对这个没上过军校的湖南人心服口服。
1927年秋收起义那会儿,毛泽东手里就一千来人。
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教过书,搞过运动,从没摸过枪。部队上井冈山时,走一路散一路,到了山上只剩七百多人。朱德带着南昌起义的老底子上来,才算有了点样子。
粟裕那时候是个连长,他发现这个毛委员跟别人不一样。
别的领导开会爱讲大道理,毛泽东开口就问敌人几个师?从哪儿来?粮食够吃几天?地形熟不熟?问完了才说打还是不打。
1929年,红四军开会,毛泽东落选了。
他带着几个警卫员去福建养病,粟裕奉命带一个连去保护他。那段时间,毛泽东天天拿着地图看,在山沟里走来走去。粟裕跟在后面,看他停下来就蹲下看地形,拿树枝在地上画。
一个月后,前委来人请毛泽东回去,部队连吃败仗,没他不行。
从那时起,粟裕就在琢磨这个人,书读得多,仗打得好,关键是能把道理和实战对上号,这可不是黄埔军校教的东西。
到了1934年,情况反过来了,博古、李德掌权,毛泽东被晾在一边。
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打得稀里糊涂,敌人修碉堡,红军也修碉堡。敌人打阵地战,红军也打阵地战,八万多人的队伍,打到湘江只剩三万。
部队里开始有人说还是毛委员那套管用啊。
1935年1月,遵义城。
会议室里吵了三天,李德坐在角落,脸色铁青。毛泽东站起来讲话,一条一条数第五次反围剿的错误,讲完了,投票。
毛泽东进了常委。
出遵义没几天,土城打了一仗,情报说川军四个团,实际来了六个团。红军啃了一天啃不动,毛泽东果断下令撤,过赤水河,往四川走。
这就是一渡赤水。
蒋介石一看,以为红军要北上渡长江,急令四川、云南的军队往川南集结,几十万人黑压压围过来。
毛泽东在扎西开会,问大家现在怎么办?
有人说继续北上,有人说往云南跑,毛泽东摇头,敌人想让咱们往哪儿走,咱们偏不往哪儿走,部队掉头,打回贵州。
这是二渡赤水。
回去的路上,红军打了个娄山关,一天时间拿下遵义,歼敌两个师八个团。这是长征以来头一回大胜仗,部队士气一下子起来了。
蒋介石坐不住了,从汉口飞到重庆,亲自坐镇指挥,调集二十多个师往遵义扑。
毛泽东看看地图,计上心来,三月中旬,红军白天渡河,大张旗鼓往四川走。蒋介石一看又要北渡长江!赶紧让部队往川南追。
刚追到一半,红军又拐回来了,这回连夜行军,悄无声息四渡赤水,杀了个回马枪。
几十万国民党军在川南扑了个空。
刘伯承后来写文章,遵义会议前后判若两人。以前是往敌人刀尖上撞,现在是忽东忽西,左右敌人。敌人刚摆好阵势,我们已经跑到别处去了。
这四渡赤水,一共打了五十三天,红军走走停停,停停打打,蒋介石的部队疲于奔命,到处挨打。
粟裕那时候在一军团当参谋长,他亲眼看着毛泽东怎么用兵,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走的时候不是乱走,是把敌人带着走。打的时候不是硬打,是找敌人的弱点打。
这一套,军校里教不出来。
1947年,山东。
国民党集结了四十五万人,要把华东野战军赶过黄河,粟裕手里只有二十七万人。
蒋介石这回学聪明了,不分兵,不冒进,二十多个师密集推进,你打我一个师,旁边马上有援兵。
粟裕在鲁中山区转了两个多月,一个大仗都没打成。
五月初,他给延安发电报,准备派三个纵队南下。
毛泽东回电只有两个字的意思,忍耐。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不到两百字的电报,三次提到忍耐。
五月十二日,情况变了。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孤军冒进,钻进了孟良崮山区。
机会来了。
粟裕当天就下了决心,打七十四师。
陈毅问有把握吗?周围都是敌人的援兵。
粟裕说就赌这一把,宁可放走二十五师,不能放走七十四师一个连。
当天深夜,延安来电:"歼击七十四师极为正确。"
五个纵队十几万人,从四面八方扑向孟良崮,王必成的六纵队从鲁南赶来,一百三十公里山路,一天一夜走完。
五月十三日晚,总攻开始。
山上下起了雨,泥泞的山路上,解放军往上冲,国民党往山顶缩。
张灵甫给蒋介石发电报,弹药不足,请求支援。
蒋介石回电死守,援兵马上到。
援兵到不了,粟裕派了四个纵队专门打援,把援军堵在外围。
十五日下午,华野发起总攻,十六日下午五点,大崮顶被攻克,张灵甫被击毙,七十四师全军覆没。
蒋介石听到消息,半天说不出话,这是他的五大主力之首,三万多精锐部队,三天就没了。
陈毅写了首诗:"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看电报,对身边人说粟裕这一仗打得好,在敌人重兵集团中间割掉一块肉,这个胆子,这个眼光,了不起。
1948年秋天,济南刚打完。
粟裕琢磨下一仗该怎么打,他给中央发了封电报,建议打淮海战役。
毛泽东第二天就回电,甚为必要。
这个淮海战役,原本计划只打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的仗,一个月搞定。
开打以后,情况越来越大。
粟裕发现黄百韬被围,黄维来救,黄维被围,杜聿明又来了,敌人一个接一个往口袋里钻。
他给中央发电报:这仗要扩大规模,请中原野战军参战。
毛泽东同意了,立刻成立总前委,五个人: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十一月六日,华野提前两天开打,粟裕有机断专行的权力,不用事事请示。
黄百韬在碾庄被围,困了十几天,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去救,没救出来。十一月二十二日,碾庄被攻破,黄百韬开枪自杀。
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中野围住,打了一个月,华野派了三个纵队去帮忙,这才啃下来。
最难打的是杜聿明集团,三十万人困在陈官庄,外围还有援兵。
粟裕调兵遣将,把杜聿明的三十万人团团围住,这一围就是一个多月。到了1949年1月,发起总攻,杜聿明被俘。
六十五天,歼敌五十五万。
毛泽东发来祝贺电报,洋洋洒洒几百字,电报里专门提到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中国。
他见到毛泽东,夸赞三大战役打得好,毛泽东笑着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粟裕晚年接受采访,说了一句话:"打了一辈子仗,真正懂战争的,还是毛主席。"
没上过军校,靠的是什么?
是把地图看透,把敌人看透,把时机看透。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赌一把。
书本上学不来,实战里悟出来的。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毛泽东如何妙语评点粟裕的经典战役》
人民网党史频道:《"意义极大"的孟良崮战役》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说:淮海战役 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