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尝试用微信读书的AI功能,去提炼某本书每个章节的内容。
本以为,可以加快我的写作效率,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
AI提炼出来的内容,看上去故事连贯,人物名称也没什么问题。
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错误的情节和细节。
如果我没有读过那本书,我根本没办法判断,哪些情节是有问题的。
没法想象,如果我完全相信AI生成的内容,并以此为蓝本创作,写出来的内容会有多荒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做“AI幻觉”。
就是AI背后的信息库,是非常冗杂的,不管真和假,质量高或低,它都会原封不动地收录。
这也导致,用户问AI问题的时候,它会胡说八道,用看似合理的内容去迷惑你。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AI 在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时候,是有局限性的。
昨天我改一位小伙伴的稿子,她说的一个细节,真的把我惊到了。
是这样,这位小伙伴的稿子,有个段落的素材,是从某本书里来的。
素材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后来问编辑,也通过了大纲。
结果,昨天她告诉我。
那个素材是deekseek生成的,后来她去查了,那个素材,并不是书里的情节。
我真的惊了……好险她发现得早,后来也换掉了这个素材。
我都不敢想,万一她没检查,万一稿子交上去,万一编辑审稿的时候发现问题,万一有读过书的读者举报她,后果会怎么样。
这种编造原文情节的行为,大概率会被警告或者封杀的。
我之前也和大家说过,写头部大号的稿子,不要依赖AI,尤其是你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
什么是基础不扎实?
说白了,就是你没有【独立且稳定】上稿头部大号的能力。
何为独立?
就是你可以在不怎么依赖老师的情况下,一个人完成稿件,并上稿头部大号。
何为稳定?
就是这样的水平,你可以保持很久,而不是偶尔一两次,不依赖老师。
如果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就沉下心来。
根据我课程里的方法,坚持去拆文、去练笔、去积累,把基本功练得透透彻彻的。
工具,只有在有能力的人手里才能发挥作用。
你没有能力,用再好的工具也是白搭。
就像之前临公子说的:
“同一片大海,同样是出海打鱼,同样拿着工具,渔民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不会游泳的人只能被淹死。”
“AI可以是锦上添花,但前提是,你自己先是一块锦。”
如果你本身的内容能力就不行,你根本就没办法分辨出,AI的哪些内容是可以用的,哪些是不可以用的,
能用的要怎样去查证,怎样去修饰。
要想写出好文章,核心一定是你的观点,你的内容能力。
觉得自己写作毫无头绪的时候,与其去找AI,不如反问一下自己:
每天有拿1小时的时间阅读吗?
每周有坚持拆至少5篇文章吗?
有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吗?
每天有抽哪怕10分钟的时间练笔吗?
基本功没做到位,是很难有扎实的内容能力的。
我最近也给好几个私教学员改稿子,发现有些人,文章的AI味特别重,这是绝对不行的:
我自己也用过市面上很多AI软件,我知道用AI写出来的文字,是什么感觉。
大家平常多了解一些AI工具,这没有错。
但永远不要以为,AI可以完全地替代你的思考。
新手才会想找捷径,高手都在练基本功。
而光是基本功,就有95%的人没法坚持做到。
想要明白新媒体文怎么写,就去老老实实地拆选题、拆框架、多仿写。
把自己浸泡在新媒体文的语境里面,培养网感。
如果连基本功都不做,就去钻研一些奇技淫巧,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想提升文章质感,就老老实实拆文,踏踏实实练笔。
这个时代,AI 或许能快速生成文字,但真正有灵魂的作品,永远诞生于作者的深度思考与反复打磨。
别让 AI 夺走你与文字对话的能力, 唯有脚踏实地,才能在写作的征途上,走出自己的一路繁花。
来源:竹西笔记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