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石案中;三人或烈士称号,聂曦为何除外?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在吴石案里,确实有三位烈士被早早追封,只有聂曦被“拖”了几十年。


从“密使一号”到陷阱:案发与牺牲过程

1950年5月30日,那一纸军事法庭判决,命运毫不留情。吴石、朱枫、陈宝仓与聂曦等人被定为“叛乱案”被判死刑,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四人相继就义。公开档案把这个时间点刻得清清楚楚。

关键是,这四人平时角色不同、证据掌握也不同。聂曦原是吴石的副官,表面身份为国防部史政局总务组长、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交际科科长,但实为地下联络与情报中转者。

1949年前后,战局风云变幻,国共对峙环环相扣。福州解放前夕,聂曦承接了一项惊险任务:秘密转移298箱国民党军事档案,其中包含兵力部署、海防计划等绝密情报。
面对敌方撤退前的严密搜查,他与战友假扮搬运工,穿梭关卡,将档案藏入省研究院书库。福州解放时,这批资料完整送交解放军,对东南沿海战线的推进提供关键支持。

档案成功转交后,聂曦随吴石赴台,继续在台湾境内暗线行动。他担起中转与掩护职能,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隐蔽网络的一环。那时地下工作风险极高,身份稍露破绽即遭捕捉。

蔡孝乾叛变那年,地下网络几近崩塌。聂曦与其他几位秘密人员很快被捕入狱。审讯中他据传坚守秘密,不交出同伴。

处刑当天,聂曦身穿白衬衫,神情平静,站在枪口前的一瞬间回望远方。那一刻,摄影镜头、口述档案与目击者描述里,都留下他的从容。那张就义照在后世流传甚广,成为历史影像中极具感染力的一幕

案发斩首的方式,用死刑枪决直白地结束了生命,也刻下了公众记忆与历史叙述的断点。四人从此在不同轨道等待被“记住”的时刻。


三人早封,聂曦怎就落单?程序·档案·认知三重挡板

从1950年到2006年,那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中,聂曦的命运被各种“程序障碍”拖慢。看陈宝仓、朱枫、吴石先后被追认烈士,就能体会整个系统的时间表和变动脉络。

吴石在1973年得到追认烈士,背后有中共中央高层推动。公开资料指出,他的贡献、影响和在大陆政治体系中的位置与传播强度,较早就被认可陈宝仓与朱枫的事迹,在党史、情报史材料中陆续被公开、载入中共地下工作光荣谱系,易于被认定为烈士。

相比之下,聂曦有三大“拖延因素”:

首先,证据链缺乏整合。烈士追认需要详细事迹材料、档案佐证、审批流程。隐蔽战线人员身份极端保密,公开记录稀疏。许多关键材料分散在台湾或未能完全移交内地。审批机关对材料的完整性和可核性要求很高,聂曦的档案补全工作可能一直在推进中。

其次,跨域档案难以协调。台湾当局所有军事法庭、判决、处决记录、狱中档案等资料保存体系与内地系统不连通。要做评定,必须调取、比对双方材料,确认时间、罪名、牺牲、牺牲地点等。这个过程往往耗时、复杂,特别是早期中央与地方对涉台档案开放的节奏较慢。

第三,公众认知与宣传滞后。长期以来,社交媒体与民间话语中流传“唯独聂曦未封烈士”的说法。部分原因在于早年主流记忆里他被淡化,少见专题报道。他的生平在地方新闻或党史书籍里零星出现,不像吴石那样有强势话语权背景。

事实上,多家权威媒体报导确认聂曦于2006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福州新闻网在其地方报道中明确指出这一点。纪念场所也体现这一事实:2013年北京无名英雄广场,在四烈士雕像中就将聂曦与其他三人并列。

整体来看,“聂曦未被追封”是对历史进程的不完全了解,是对程序滞后与档案难题的误读。真实情况是,他被“慢慢记住”,迟来但不缺席。

2006的补位:一纸批文、一段迟来的正名

2006年这个年份,在聂曦的故事里显得格外安静,却又极有分量。那一年,全国范围内的革命烈士补认工作展开,很多隐蔽战线人员被重新核实身份。福建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当时为民政系统烈士评定科)报送了一份材料,里面有个名字——聂曦

材料不厚,却包含最关键几页:吴石案的军事法庭记录复印件、当年台北刑场目击描述、聂曦家属口供与地方档案馆的佐证信。几位档案干部在采访中提到,审查时最难的是“牺牲证明”,因为聂曦的遗体未能回国、也无确切墓地。只能以军法档案、媒体记录、战友证言三条线共

同印证。

核定过程持续数月,文件最终经省、市两级审核,报送民政部备查。文件落款是那年冬天,烈士名册上新增一行字:“聂曦,福建闽清人,隐蔽战线烈士,1950年在台北牺牲。

那份纸质名册存档在福州。档案馆人员在整理时发现,聂曦的名字旁边还附了一张备注卡:“身份复杂、档案追补完成”。这张小卡片的存在,让后来查阅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不是被遗忘,而是被延迟。

追认当年的社会反响不大,新闻只在福建地方网站刊登。报道以《聂曦——马场町的最后秘密》为题,篇幅不长,却一句话点明事实:“吴石、陈宝仓、朱枫、聂曦四位烈士,英名同列,精神长存。”标题之后,没有评论,也没有渲染,只留下一行时间:2006年。

多年后,无名英雄广场落成时,设计稿上第一次出现了聂曦的雕像。塑像和另外三位烈士并肩而立,神态平静。雕塑师接受采访时说,四人站姿经过多次调整,后来他决定让聂曦略微前倾半步——那是他心中的“后来赶上”。

故事的关键在于制度运作的耐性。补认烈士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历史清算的责任。一个身份的恢复,需要纸、印、章,也需要时间和证据。聂曦等了一整代人,那份等待本身,也是一种证明。

有趣的是,地方上还传出过个“插曲”:民政办事人员在整理名单时差点把“聂”写成“聂希”,档案馆审查员核对旧影像时发现字体不符,才改回正确字形。一个字的差错,差点让烈士身份再一次模糊。若非档案仔细校对,那段历史可能又要多等几年。

那年的冬天,福州下小雨,追认文件在办公桌上晾干墨迹。没人知道,这份纸上的“追认”会在十几年后被影视剧唤醒,再度进入公众记忆。

从误传到铭记:名字定格的时刻

时间到了2020年,吴石案牺牲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与福州两地举行。澎湃新闻报道,四位烈士后代齐聚一堂,共同在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前献花。现场主持人念到“聂曦”时,全场肃立。那一刻,曾经“未追封”的传言彻底被现实抹去。

这种错位的认知,其实来自于传播节奏。几十年间,许多史实被片段化传播。部分媒体早期报道时只提三人,留下空白,也就让“唯聂曦例外”的说法流传。直到地方媒体在2006年确认补认,再到2020年全国主流媒体以“四烈士并列”统一口径,历史版图才彻底补齐。

纪念活动那天,吴石孙女接受采访时说:“爷爷和聂曦叔叔他们,一起走上刑场,一起回到历史。”这句话被新华社引用在报道结尾,也成为社会认知的定音句。

讲到这里,问题似乎结束,但故事还有余味。聂曦的后代至今未公开露面,烈士名录中的地址栏只留一句“福建省闽清县梅城镇”。当地干部在采访中提到,曾有几位中学生在烈士纪念日主动清扫聂曦祖坟,他们说:“以前只知道吴石,如今知道有四个人。

媒体报道里的聂曦照片,多取自旧档案——白衬衫、短发、目光坚定。那张照片挂在北京无名英雄广场展厅入口处,旁边是说明文字:“隐蔽战线英烈——聂曦”游客常常在这里停留,读那段简短文字。

错认、补认、重认——聂曦的故事几乎把“被历史确认”的过程走了个遍。程序的迟缓并非遗忘,而是谨慎。事实越模糊,验证越漫长;记忆越被误读,纠偏越重要。

在隐蔽战线的群像里,他不再是“例外”。烈士名单、纪念碑刻、影视作品、教材脚注,都已将他的名字放在正确的位置。人们在看剧、读史、参观时,再不会问:“为什么唯独聂曦没被追封?”

历史的节奏有时慢得令人着急,但它终究不会忘。吴石案的尘封一页,如今已翻到最完整的一行——四个名字并肩写在一起,风吹过石碑,也吹散了误会。

信源
1947年,上海:吴石与中共秘密接触,后受组织安排赴台执行任务,为情报工作奠基1949年10月,台湾:中共中央华东局女特派员朱枫抵台,与吴石建立联络链;同年岛内地下组织因内线叛变遭破坏。
1950年5月30日,台北:台湾当局以“叛乱”案宣判吴石、陈宝仓、聂曦、朱枫等人死刑。
国家人权记忆库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四人被押赴刑场就义。此后成为隐蔽战线最早牺牲且职位较高的代表群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历史   烈士   称号   聂曦   档案   福州   战线   台北   无名英雄   牺牲   身份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