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了不听,吼了才动?试试这三招,告别“吼叫式育儿”

“快去刷牙!”

“别玩了,该睡觉了!”

“再不出门就要迟到了!”

这些话每天要在家里重复多少遍?常常是我们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却置若罔闻,直到我们音量升高,脸色沉下,他们才不情愿地动起来。

这样的场景太熟悉了。我们都不愿意成为总是催促、最终靠发火解决问题的父母。

孩子为什么总是要等到我们生气了才肯配合?或许,问题不在于他们故意对抗,而在于我们的沟通方式,没能真正抵达他们。

有时候,孩子是真的没听见。当他们全心投入在搭积木或者看绘本时,周围的声音仿佛自动静音了。这不是不听话,而是他们专注的天性使然。

另一些时候,他们则是选择性地不听。如果总是听到命令式的“马上”“立刻”,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活动不被尊重。时间长了,他们学会了等待,等待那句命令升级成他们能识别出的“真正重要”的信号——也就是我们即将发火的边缘。

要走出这个循环,或许可以试试换一种方式,让我们的声音能够温和地传递到孩子心里。


从“隔空喊话”到“面对面连接”

在另一个房间朝孩子喊话,效果往往不好。不如走到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等他抬起眼睛看着你。

这时,你不急着下命令,而是用平常的语气告诉他:“我们五分钟后要出门了,你想现在把鞋子穿好,还是再玩三分钟穿?”当你确保他不仅在听,而且在理解时,你的话才能真正被他接收。


用“清晰的步骤”代替“模糊的催促”

对孩子来说,“快一点”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与其反复催促,不如把要求变得具体可见。

比如早上起床后,可以平静地告诉他:“我们先刷牙,然后换衣服,最后吃早餐。现在轮到刷牙了。”当孩子清楚地知道每一步要做什么,以及整体的顺序时,他会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配合。


把命令变成“可参与的邀请”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孩子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把要求包装成有趣的挑战或选择,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不想直接说“快去洗澡!”,可以试着问:“今天你想像小兔子一样蹦着去浴室,还是像小熊一样爬过去?”

看到玩具摊了一地,不说“赶紧收起来”,而是换个方式:“我们来比赛,看谁先把红色的积木送回家?”

这样的表达,让孩子感觉不是在服从命令,而是在参与一个游戏。当他们觉得自己有选择、有主动权时,配合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有句老话说的好:“通往孩子内心的路,是用尊重和倾听铺就的。”当我们放下催促的姿态,真正去理解他们的节奏和世界时,他们会更愿意回过头来,跟上我们的脚步。

育儿没有完美的公式,我们都在不断地尝试和调整。今天比昨天多一分耐心,就是很好的进步。

您有什么让孩子愿意配合的小窍门吗?很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分享。



本文来源 | 西瓜妈妈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泡泡的西瓜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泡泡的西瓜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版权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育儿   孩子   命令   西瓜   方式   原作者   全心   模糊   泡泡   声音   来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