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上海餐饮圈传了个消息,米其林一星餐厅EHB要关门了。
官方公告写得清楚,9月28日营业结束后就暂别消费者,至于以后会不会以新形式开,没提具体计划。
这家店2023年5月31日开的,在徐汇区一栋法式别墅里。
使用面积大概746平米,分了三层,一楼是Tearoom by EHB,下午卖下午茶、晚上卖鸡尾酒,人均四百多。
二楼是吃正餐的Dining Room,三楼是Living room,客人先在这儿喝餐前酒、吃小甜点,再去二楼吃饭。
现在大众点评上显示,正餐人均两千出头,但刚开业那会儿,人均快到一万了。
说实话,EHB一开始能火,跟背后的“靠山”分不开。
它是两个大佬合作开的,一个是好利来&黑天鹅的执行总裁罗昊,也就是好利来创始人罗红的儿子,另一个是丹麦厨师Esben Holmboe Bang。
Esben在北欧餐饮圈名气很大,2010年在挪威奥斯陆开了家叫Maaemo的餐厅,开业才15个月就拿了米其林二星,2016年还成了北欧首家米其林三星餐厅。
有这两个人站台,EHB开业不到半年就拿下了米其林一星,成了上海首家米其林一星北欧菜餐厅,驻店女主厨Viviane Mello还拿了当年的米其林“年轻厨师奖”。
那时候想订个位置,热门时段得提前三个月抢,就算人均近万,也挡不住食客的热情。
可谁也没料到,不到两年半就走到了闭店这一步。
行业里的朋友,EHB工作人员说是“合作战略调整”,至于具体调整什么,没再多说。
食客们的反应倒是挺直接,不少人觉得可惜。有人在社交平台说“一直觉得这儿是上海环境最好的餐厅,总想着下次带朋友来,结果没机会了”。
还有人提了句实在话:“这店重装那栋老洋房就花了几千万,外面草坪天天维护也得花钱,现在经济不好,这么高的成本扛不住太正常了。”
或许成本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初期大家冲着“米其林”“北欧传奇主厨”这些标签去尝试。
但新鲜感过了,就会琢磨“花近万吃一顿,到底值不值”,这种价值判断的转变,可能才是更关键的原因。
不光是EHB,最近一年多,好几家有名的米其林餐厅都陆续闭店了。
广州的Rêver·玥开了5年多,也是米其林一星,工作人员已经确认,9月7号营业结束后就正式关门,原因是“市场整体不景气,经营压力实在太大”。
上海那家蝉联8年米其林三星的Ultraviolet,去年11月就放了话,说2025年可能要无限期暂停营业。
这家店多“牛”啊,每天只接待10个人,人均六千八起步,是中国大陆拿“米其林星星”最多的餐厅,照样扛不住市场的寒意。
还有上海的米其林一星素食餐厅山河万朵,去年9月闭店时,团队说“这是反复权衡后的艰难决定”。
北京红极一时的米其林西餐Opera,去年4月也停了业,消息出来时,不少餐饮人都觉得意外。
上海是高端餐饮最集中的城市,数据变化能看得更清楚,2023年5月的时候,上海在营的餐饮门店大概20万家,其中人均500元以上的高端餐厅有两千七百多家。
到2024年4月,高端餐厅就少了九百多家,占比从1.35%降到了0.8%。
再到2025年8月,高端餐厅只剩一千六百多家,比两年前少了快六成。
这个减少幅度挺惊人的,也直接说明高端餐饮现在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有三个绕不开的原因。
首先是消费端变了,大家花钱比以前谨慎,不是必要的高端消费,能省就省,以前可能为了“打卡”“撑场面”花大价钱吃一顿,现在更愿意把钱花在实用的地方。
其次是客群收缩了,愿意稳定消费高端餐饮的人群在减少,餐厅想维持高客流越来越难。
最后是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像EHB那样的店,光是装修老洋房就花几千万,再加上租金、高端食材、专业服务人员的工资,每一笔都是大开销,收入一旦跟不上,很容易出现亏损。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高端品牌开始“放下身段”求变。
新荣记以前给人的印象是“贵”,2023年却推出了398元的“一人食”套餐,网友还调侃叫“穷鬼套餐”。
今年5月,北京部分门店又往下调了价格,午市点心套餐288元一位,还含服务费。
这样子消费者反而买账,毕竟花更少的钱能吃到品质不错的菜,谁不乐意?
大董的情况更真实,董事长董振祥今年7月直接说“从去年到今年,一半门店在亏损”。
无奈之下,大董也在搞新品牌,想找更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不再追求大店面、高装修,而是往“小而精”的方向走,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更贴近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国际高端品牌也在调整,米其林三星主厨Bombana在上海开的8½ Otto e Mezzo,平时人均两千多,最近推出了588元的“午市三道式”。
被称为“世界十大牛排餐厅”的Wolfgang’s Steakhouse,常规人均一千多,现在也有了八百多的澳洲牛排汉堡双人套餐,前菜、主菜、配菜、甜品、饮品都包含,还免了服务费。
很显然,这些品牌都意识到,再靠“高端标签”硬撑不行,得实实在在贴合市场需求。
EHB闭店不是偶然,它更像一个信号,告诉整个高端餐饮行业,消费者已经不盲目为“米其林星星”“高定价”买单了,大家要的是真实的体验、合理的价值。
如此看来,高端餐饮的“寒冬”不是短期波动,而是消费趋势变了。
对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不用花大价钱,也能吃到高品质的菜,对行业来说,这种转变能让高端餐饮更接地气,走得更稳。
毕竟,餐饮的核心是“吃”,不是“噱头”,守住这个根本,才能长久。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