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道命令,迅速激起了外交风暴。53家中国企业和个人突然被乌克兰列入制裁名单,涵盖稀土、航天、通信、芯片乃至儿童玩具领域。
短短一天之间,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深圳,多家中企负责人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政治决定”惊得目瞪口呆。明明与俄罗斯毫无业务往来,却被硬生生扣上“协助俄军军事行动”的帽子。
中方的反应近乎“闪电级”迅速。乌克兰名单发布当晚,中国外交部就罕见用上了“坚决反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这样的措辞,火气之大,令人瞠目。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声明,而是一场外交警钟,敲响了中乌关系的危机时刻。
更令人费解的是,乌克兰制裁名单中竟包括几家主营滑板车、宠物用品的小型公司,连军工边都沾不上。还有一家广东环保设备制造商,负责人称从未与俄罗斯有过任何交易,连一句问候都没有。这份名单的随意性,令人质疑其背后的动机是否单纯。
不仅如此,乌克兰政府还计划追加40家中国企业进新一轮制裁名单。中方没有等待下一轮挑衅,而是立刻展开反制。商务系统紧急启动对乌出口审查程序,多个乌克兰客户反馈称在中国采购系统中“找不到可用通道”。
仅一周内,中国对乌粮食订单从1.4亿美元骤降至6万美元——断崖式下滑,震动乌克兰商界。乌克兰国家粮食协会对此反应冷淡,仅表示“将密切关注中方态度”,并未为政府背书。这说明,泽连斯基政府内部对制裁决策并非铁板一块,反对声音已悄然浮现。
这一次,中方罕见地选择“动真格”。不仅外交部强烈发声,还启动了实质性经济反制。乌克兰出口结构对中国高度依赖,尤其在农产品领域。一旦中方收紧进口审批,乌克兰很快就能感受到“骨头上的疼”。
乌方此举也非首次试图挑战中国底线。2021年1月,泽连斯基未经任何国际授权,突然对北京天骄航空等中企实施限制措施,冻结资产、限制入境,全面叫停了天骄对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正式收购。
这场交易从2016年谈到2021年,最后被美方施压搅黄,中方损失惨重。天骄公司不得不将乌克兰政府告上海牙仲裁法院,索赔金额高达45亿美元。
如今旧账未清,又添新仇。制裁名单上的五家企业,有三家甚至未在乌克兰设有办公室,剩下两家年交易额不足150万美元,卖的都是民用通信设备。乌政府的操作,令人啼笑皆非。
更令人震惊的是乌克兰安全局的“抓捕风波”。一对中国父子,常年从事农产品贸易,却被指控“试图获取海王星反舰导弹技术参数”。
可乌克兰的“海王星”导弹射程仅280公里、速度0.8马赫,远无法与中国“鹰击-12”媲美。军事观察员形容此举如“开宝马的人去偷自行车”。这场“抓捕”,更像是一场荒唐的政治秀。
乌方还在名单中指控中国企业“开采稀土用于无人机”——把中国的资源优势描绘成全球威胁。此举正好契合美乌在4月签署的“稀土换武器”协议。种种迹象表明,乌克兰并不是自主决策,而是被推上了遏制中国的最前沿。
美国的援助正在缩水,欧盟经济自顾不暇,泽连斯基急于表态向西方“效忠”,才不惜以中国为靶子。美方嘴上支持乌克兰,但在中国企业被乌制裁这件事上,却集体沉默,连一个赞成的声音都没有。乌克兰成了西方战略棋盘上的“弃子”,而泽连斯基却执迷不悟。
中国对乌克兰制裁的回应,不止于外交和粮食订单。中方还在重新评估对乌援助渠道,包括重建合作、农业协定和在上海设立的贸易促进处。这些动作虽然不张扬,但对乌克兰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7月28日的回应,语气罕见严厉:中方坚决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敦促乌方立即纠正错误,消除负面影响。这不是普通外交辞令,而是最后的警告。
令人尴尬的是,乌克兰外交系统内部也出现了混乱。有消息称,部分驻外官员对制裁决策感到极度困惑,甚至已向第三国求助,寻求调解。这说明乌克兰的外交路线已经“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乌克兰曾是中国在中东欧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中国向乌提供超过12亿元人民币的人道援助,其中85%为粮食和药品。乌克兰的港口、电动车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经济项目也依赖中方支持。
乌克兰国内对这项制裁也并非一边倒支持。不少商界人士警告:一旦失去中国市场,转向欧洲不仅慢,成本也高。俄乌战争导致欧洲供应链混乱,泽连斯基真以为欧盟会为乌克兰兜底,恐怕想多了。
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企业也开始调整氖气供应来源,不再依赖乌克兰。制裁事件引发国际市场氖气价格单日上涨8%,反倒促使中国加快供应链多元化。乌克兰无意间推动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去乌克兰化”的进程。
泽连斯基政府的算盘,打得响亮却步步踩雷。一方面想借制裁中国博得西方欢心,另一方面又幻想在战后重建中继续从中方分一杯羹。可乌克兰重建所需的钢铁、水泥、能源系统、基建能力,中国掌握着关键环节。
战后重建是一场万亿级别的大市场,泽连斯基却提前把中国企业排除在外。真正到了需要修复废墟、重建城市的时候,谁会为一个翻脸无情的政府买单?谁又愿意为别人的仇恨投入资源?
过去几年,中方在联合国有关俄乌冲突的12次表决中始终保持中立,呼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曾直言:“如果中国援助俄罗斯,战场形势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句话,直白又沉重,足见中方克制之深。
如今中方也不再沉默。从外交声明到经济反制,从粮食订单到稀土资源,从港口合作到高技术出口,中国正全面重估与乌克兰的合作可能性。中方已明确表示:不愿被当政治筹码,更不会任人摆布。
泽连斯基若不尽快撤回这份名单,不澄清事实,不消除影响,中乌之间的窗口就将彻底关闭。中方的“最后通牒”已经摆在桌面,是继续强硬承担代价,还是迷途知返,就看乌克兰政府如何选择了。
这一次,中方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划红线。泽连斯基这次确实摊上了大事。中方已经明确态度:不容挑衅,不容污蔑,不容中企成为政治祭品。中乌关系的未来,就看乌克兰是否懂得悬崖勒马。
信息来源:
[1]安理会7天3议乌克兰问题 中方呼吁为政治解决危机凝聚共识 海外网
[2]中方呼吁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 环球网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