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如今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作为一名资深经济专家,黄奇帆的观点一直备受关注。
他在2023年的一次公开场合,对房地产走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当时市场正面临深度调整,许多人持谨慎态度。
他首先从供给需求平衡入手,现有住宅存量巨大,按折旧周期计算,每年需更新部分面积,加上改善性需求,形成市场底线。这一底线并非随意设定,而是通过对历史销售数据的比对得来。
与2010年代高峰期相比,那时年销售面积常超15亿平方米,驱动因素主要是城镇化加速和投资热情高涨。现在,需求结构已变,更多转向品质提升和城市更新,销售规模趋于理性。

2023年销售面积约11亿平方米,已接近均衡点下方,这显示调整进入尾声。黄奇帆指出,这种回落不是崩盘信号,而是向健康模式的过渡,类似于国际成熟市场从扩张到稳定的转变。
法拍房的影响是黄奇帆预判中的核心变量。他估算2023年此类房产数量激增,相当于额外供应4亿平方米,以折扣价入市,拉低局部房价。
事实证明,2024年法拍挂拍总量超70万套,成交金额逾1600亿元,这部分供应占比升至销售总额的显著比例。与2022年相比,那时法拍规模较小,主要限于个别企业问题,现在扩展到更广范围,推动价格机制更透明。
政策层面,通过再贷款和专项债,政府引导收购这些房产,转为保障用途,这与黄奇帆建议的资金规模相呼应,避免了无序竞争。

黄奇帆还强调债务重组的重要性。房企高负债曾是行业顽疾,2020年左右负债率常超八成,远高于国际标准。他早年就建议降杠杆,2021年国家相应推出融资红线,推动企业优化资产负债表。
到2024年,许多房企通过出售项目和加速回款,负债率降至六成左右,这一进步源于政策引导下的主动调整。与过去被动应对不同,现在企业更注重现金流管理,引入数字化工具监控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黄奇帆预见,2024年房价若整体回落三成,政府将动用资金收购,化解15万亿左右债务。这在实践中体现为央行提供3000亿元再贷款,支持地方国企收储房产,规模虽起步小,但后续扩展明显,2025年前十月已覆盖超60城市。

从社会稳定角度,黄奇帆的分析触及购房者资产保护。许多家庭首付和还款已投入三至四成成本,房价小幅调整可承受,但大幅回落易引发负资产。他预测2024年房价达七折时,干预措施将启动,避免银行坏账率从2%升至10%以上。
2024年实际走势印证了这点,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活跃度回升,百城房价同比降幅收窄至3%左右,与高点相比调整三至四成,但未酿成系统风险。
政策通过白名单贷款超7万亿元,保障交楼项目推进,维护市场信心。
这与2023年低迷期对比,进步在于从单一限购转为综合支持,激发内生动力。

黄奇帆认为这一年将是房地产止跌回稳的转折,形成新格局起点。未来15至20年,行业将随经济同步增长,不再是负拉动因素。这一观点基于当前调整深度,2024年投资下降10%,但政策缓冲下,销售跌幅比上年收窄10%以上,一些城市出现小阳春。
相比20年来最严重调整,这次回稳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如保障房占比提升至两成以上,利用存量房产而非大兴土木,节省土地资源。推进过程包括多轮财政工具运用,赤字安排统筹收购资金,效率高于过去棚改模式。
市场底部形成的细节值得展开。黄奇帆设定的12亿平方米均衡销售面积,在2023年已接近,2024年全年约9.7亿平方米,虽低于预期,但超跌状态加速政策响应。
前十月销售7.3亿平方米,继续调整中,但专项债扩展和收购计划提速,房价降幅进一步收窄至2%。这显示底部已现,企稳信号渐强。与国际经验比,中国房地产转型强调双轨制,商品房与保障房并行,满足不同需求层次。

展望明年,房地产将进入新周期。
黄奇帆认为,止跌后增长将温和,与GDP增速匹配,避免大起大落。2025年保障房建设目标超80万套已完成,库存消化加速,待售面积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这为经济提供支撑,消费信心逐步恢复。相比过去依赖土地财政,现在更多通过税收和租赁市场多元化收入,机制更新换代明显。
未来增长随人口和科技进步,城市更新项目增多,老旧小区改造规模扩大。这不同于早期大拆大建,现在更注重可持续,融入智能社区元素,提升竞争力。
参考资料
以协同之力破局实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