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睡眠质量差,会大幅增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
而在中国,大量的人群存在或多或少的睡眠问题。
《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中国有超过三亿人患有睡眠障碍,中国睡眠障碍的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
这可能也是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睡眠为什么会影响血糖?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睡眠为什么会影响血糖,并分享几个不吃药改善失眠的实用小技巧,希望能帮到长期失眠的糖友。
01
美国一项针对24万人的大型追踪研究显示,有4种“低质量睡眠”对血糖影响最大,包括:睡眠时间过少(不足6小时)、睡觉打呼噜、经常晚睡晚起、开灯睡觉。
比如,研究发现:每天仅睡3-6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飙升41%;而经常晚睡晚起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早睡早起的人增加 72%。
为什么“睡眠”这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会对糖尿病有这么大的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当身体长期处于“长期睡眠不足”的状态时,身体的代谢功能会出现明显的紊乱:
①胰岛素抵抗加剧
睡眠不足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升糖激素(如皮质醇)分泌增加,同时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身体的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久而久之,就更容易发展成糖尿病。
②“睡眠激素”被抑制
夜间光照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激素并不仅仅能促进睡眠,还对血糖的代谢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作用来降低血糖。
③打呼噜增加胰岛素抵抗
打呼噜也叫“鼾症”,严重的鼾症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表现。
这类患者因夜间慢性缺氧,会加重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正因如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也被列为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
02
有些糖友会说:是我不想睡吗?关键是睡不着啊!
长期失眠的确是一件非常痛苦,又对健康非常不利的事情。
不过,很多人都说自己“失眠”,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睡眠状况才算“失眠”呢?
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定义,如果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可能就是失眠了。
虽然《指南》只定义了入睡时间的上限,但实际上,入睡太快也未必是好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10-20分钟内睡着是为正常的水平,而入睡时间<5分钟,要么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要么可能是身体过于疲惫。
那有没有什么不吃药的方法,能让自己快速入睡呢?下面我根据人体的睡眠机制,给大家推荐几个实用的小技巧。
①创造舒适的环境温度
人是“恒温”动物,这一点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但是你知道这对于睡眠意味着什么吗?
我来告诉你。
这件事意味着,当环境温度低的时候,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加大,热量流失加速,细胞就会自动减少新陈代谢的速度,以适应周围环境。
当脑细胞的活动减少,人就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也就是说,环境温度适当降低,能缩短人的“睡眠潜伏期”,使我们更快入睡。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环境温度保持在 15.5℃~19.4℃,有助体温下降,促进深度睡眠。
中国气象科普与医疗研究推荐的最佳环境温度是 20℃~23℃,此范围可避免因寒冷蜷缩或过热掀被,影响睡眠连续性。
综合来说,室内温度夏季控制在24℃~26℃,冬季18℃~22℃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的环境温度范围。
不过要注意,环境温度并不代表皮肤周围小环境的温度。如果被子太薄,被窝温度过低反而会刺激大脑兴奋 。
所以,调整环境温度的同时,还要注意挑选厚薄合适被子,使被窝温度维持在 32℃~34℃,以减少体温焐热时间,避免寒冷刺激大脑兴奋。
②适当的“背景声音”
研究发现,绝对的安静环境并不利于睡眠,反而会使人“焦虑不安”,周围环境保持适当的“背景声音”反而更有助于入睡。
很多人睡不着的时候会去听“白噪音”和“ASMR音频”,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些噪音能够起到一种“声音掩蔽”作用,帮助大脑放松,从而更快入睡。
我们常说的“白噪音”和“ASMR音频”,从专业的角度,可以按照声波的频率与振幅,分为白噪音、粉红噪音、褐色噪音等。
研究发现,睡前播放白噪音能够缩短38%的入睡时间,而播放粉红噪音则能缩短 58%的入睡时间。
白噪音的高频部分听起来更明显,因此听觉感知上类似电视没信号时的沙沙声,比如风声、水流声、雨声等都属于白噪音。
粉红噪音低频能量更突出,听起来更“深沉”,类似持续的海浪声、风吹树叶声等。
不过要注意,这些“噪音”虽然能帮助你更快入睡,但注意不要大于50分贝或者时长超过八小时,以免损伤听力。
③晒太阳
是的,白天多晒晒太阳也可以改善夜间的睡眠质量。
因为人体的“生物钟”本来就是在与自然共处的漫长时光中形成的。大自然的光线会影响大脑内部的激素分泌,进而调整我们的睡眠节奏。
研究发现,在刻意营造的高光照和低光照对比试验中,高光照环境参与者的平均入睡时间比低光照环境参与者提前了22分钟。
另外,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不仅能缓解疲惫帮助入睡,还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利于肠道吸收钙和磷等矿物质 。
④适量运动
对糖尿病来说,“迈开腿”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的确有效。
研究发现,低强度、低运动量的活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让身体更放松,更容易睡着。
下午或傍晚是进行运动的最佳时段。
因为运动后体温会有持续数小时的上升期,并且大脑还处于运动后的兴奋状态,这个时间段反而不利于入睡。
等体温逐渐降低后,运动的助眠效果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