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太累了,想请假回家休息,你是立刻答应,还是让他咬牙撑到周末?”这个问题,最近在家长群里吵得不可开交。一边是“高三不能停”的焦虑,一边是孩子红着眼说“我真的撑不住了”。坦白讲,这事没有标准答案——但你的回应方式,很可能决定孩子是缓过劲来,还是彻底崩盘。
过去一个月,不少高中家长跟我聊起类似情况:孩子频繁喊累、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一上学就头疼”“早上起不来”等身体化反应。有位高一女生,连续两周从早七点熬到晚一点,中间还要参加运动会和劳动实践,几乎没喘息的机会。她妈妈没问成绩,直接去学校接人,让孩子在家睡了两小时。醒来后吃饭、骑车返校,下午课一节没落。这种“短暂撤离再回归”的做法,并非孤例。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中小学生睡眠健康管理倡议》,高中生每日应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但实际达标率不足四成。长期缺觉不仅拖垮注意力,还会削弱免疫力——这不是矫情,是生理现实。
有些家长选择“无条件同意”:孩子一说累,立马请假,理由随便编,“家里有事”“身体不适”都行。一位高三妈妈坦言,她一年帮孩子请了十几次假,结果孩子高考“成功上岸”。她认为,青春期孩子需要情绪出口,给足信任,反而会主动回归正轨。
但反面案例同样触目惊心。有家长因不敢“纵容”,坚持只允许每周休一天,结果孩子越来越消沉,从偶尔请假发展到彻底厌学。更棘手的是,有孩子复学一个月后再次“逃离”,情绪失控,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家长才被迫放手。等情绪缓和后,孩子虽主动返校,但不到一个月又崩溃。这说明什么?单纯“放任”或“硬扛”,都可能适得其反。关键不是请不请假,而是孩子背后是否积累了长期的失控感和焦虑。
我在和几位中学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时了解到,近年因学业压力引发的情绪问题显著上升。他们发现,真正想“彻底不上学”的孩子极少,多数只是需要短暂喘息。但现实是,学校考勤制度严,老师也难批假,家长夹在中间,只能“编理由”——这本身就很荒诞,却又无比真实。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在请假本身,而在支持系统是否到位。数据显示,超过60%的高中生日均睡眠不足6.5小时,远低于建议值。而一项针对重点中学的调研显示,高三学生中近三成存在轻度以上焦虑症状。说实在的,孩子不是懒,是被“持续高压+睡眠剥夺”拖垮了。家长若只盯着“坚持”,可能错过干预窗口;但若一味纵容“躺平”,又可能削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那句“我能行”的信心,恰恰是在克服小困难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真正的“无条件接纳”,从来不是“无条件顺从”。你可以抱抱孩子说:“我知道你真的累了,这很正常。”但同时温和设限:“今天可以休息半天,但明天我们试试调整节奏,好吗?”
这里有个很贴切的比喻:就像手机电量只剩5%,你不会骂它“怎么又没电”,而是赶紧充电。孩子的情绪和精力也是电量。关键不是充多久,而是充完后有没有更好的使用策略。比如和老师沟通调整作业量、周末安排户外活动、睡前不碰手机等。比起“请不请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累可以被看见,但生活仍有掌控感。
重点来了——当孩子说“我太累了,不想上学”,你是选择立刻接他回家,还是劝他再坚持一天?这背后考验的,其实是家长对“韧性”的理解。韧性不是硬扛,而是在崩溃边缘及时拉一把,再一起找到继续前行的支点。
话说回来,我们总说“高考是人生大考”,可谁规定这场考试必须用透支健康的方式去赢?教育的目标,难道不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能持续奔跑的人,而不是一个在终点线前倒下的“优胜者”?
最近有位家长跟我说:“我现在不怕他考不好,就怕他哪天突然说‘我不想活了’。”这句话让我沉默了很久。数据不会说谎:近三成高三学生有焦虑症状,六成以上睡眠不足——这些不是抽象数字,是每天坐在教室里、强撑着听课的孩子。
别忽视这一点:短暂的休息,不是溃败,而是战略调整。就像投资市场,连续暴跌时强行“死扛”往往血本无归,而适时止损、回血,才能等到下一轮反弹。孩子的精力管理,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家高三的孩子今天说累了,想请假回家——别急着否定,也别盲目放行。先问一句:“你具体哪里撑不住了?”然后一起商量:是今晚早点睡?明天少做一套卷子?还是周末去郊外走走?
真正的支持,不是替他扛下所有压力,而是陪他学会在压力中呼吸。
毕竟,高考重要,但孩子的命,更重要。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