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反射镜造“夜间太阳”?25万颗卫星上天反光,恐引太空灾难

美国有家叫ReflectOrbital的初创公司,最近提了个挺“敢想”的计划,要在近地轨道放几万甚至几十万颗带巨型反射镜的卫星,把太空的阳光反射到地球,帮太阳能电厂在晚上也发电。

其实,刚听这想法还觉得挺酷,毕竟晚上用电高峰,要是太阳能能接着供,确实能省不少事。

但翻了翻科学家的分析,才发现这事儿根本不是“创新”,反倒像个藏了一堆雷的麻烦。

这家公司打算2026年先发射一颗直径18米的测试卫星,叫Earendil-1,到2030年就部署4000颗直径54米的卫星,最终目标是弄25万颗在天上转。

这些卫星要放在离地球625公里的高度,靠反射镜把阳光聚到地面的太阳能电厂。

本来以为这技术在地面试过应该靠谱,结果查了才知道,2024年他们在地面测的时候,用2.5米的反射镜,在242米的距离上能产生一定强度的光,但一放到太空就完全不是一回事。

天体物理学家伊桑・西格尔算过,在625公里的高空,54米的卫星照到地面,每平方米才0.04瓦的光,18米的测试卫星更惨,只有0.004瓦。

而太阳能电厂要想发电,至少得每平方米200瓦的光。

这么算下来,要让一个电厂能用,得5000颗54米的卫星或者50000颗18米的卫星一起工作才行。

这还不算完,卫星在天上飞得特别快,每秒得7.5公里才能保持轨道,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

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和马特・肯沃西说,一颗卫星在地面某个地方1000公里范围内,顶多待3分半钟。

想一直照亮一个电厂,得几千颗卫星配合着转,这协调难度比指挥一场几十万人的演唱会还大。

就算真按公司说的放25万颗,全系统也只能同时给全球80个地方供点光,强度也就正午阳光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多16个太阳能电厂的夜间产能。

花这么大代价,就搞出这点成果,怎么看都不划算。

25万颗卫星上天,地球生态怕是要遭罪

技术上不靠谱就算了,这计划对地球生态的影响才真让人担心。

咱们地球的生物,不管是鸟、虫子还是植物,都是跟着白天黑夜的节奏进化了几十亿年的,突然来这么多人工强光,等于直接打乱了它们的生活规律。

生态学研究里说过,晚上的人工光会让鸟迁徙时迷路,虫子没法正常授粉,植物也长不好。

跟城市里的路灯不一样,太空反射镜的光又强又集中,连那些没怎么被人类影响的原始生态区都可能被波及。

农业专家也担心,这种没规律的强光会打乱庄稼的生长节奏,到时候粮食安全都成问题。

更麻烦的是大气污染,现在每天都有1到2颗星链卫星掉回大气层,会释放不少铝之类的金属。

25万颗带反射镜的卫星,里面含的银、铝肯定更多,等它们寿命到了掉下来,大气里会进多少金属污染物谁也说不清。

这些东西会不会影响云彩形成、会不会变天,现在连科学家都没答案。

太空环境也得遭殃,在625公里的高度,每颗大卫星一年要被流星碎片撞几百次,不光反射镜会坏,还会产生更多太空垃圾。

25万颗卫星堆在天上,碰撞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搞不好会引发“凯斯勒综合症”,就是碎片撞卫星,卫星再碎成更多碎片,最后近地轨道全是垃圾,以后想发新卫星都没地方放。

本来以为生态问题已经够严重了,没想到这计划对人的健康和科研也没手软。

强光伤眼还扰健康,天文观测要凉了

先说说眼睛的问题,就算是最小的18米测试卫星,反射的光也比满月亮。

要是有人拿望远镜或者双筒镜看它,强光可能会灼伤视网膜,跟直接看太阳差不多。

这可不是小事,眼睛要是坏了,恢复起来特别难。

对开车和坐飞机的人来说,这光也是个隐患。

飞行员晚上开飞机,突然一道强光照过来,夜视能力肯定受影响,尤其是在机场附近,风险更大。

司机开车的时候,要是突然看到强光,很容易分心,或者眼睛一时适应不过来,很可能出事故。

医学上还说,晚上暴露在强光下会打乱人的生物钟,睡不好觉是小事,长期下来还可能增加得癌症的风险。

要是25万颗卫星真的上天,全球几百万人都可能被这种光影响,想想都觉得可怕。

天文学界对这计划更是反对声一片,地面上的望远镜本来能观测深空里的星星,这卫星的强光和散射光一出来,基本就啥也看不见了。

只能看最亮的几颗恒星和行星,这部分研究还不到现有天文学的十分之一。

更糟的是,望远镜的探测器都特别敏感,专门用来抓宇宙里很弱的信号,突然被强光一照,很可能就永久性损坏了。

这些设备都特别贵,坏了修起来又费钱又费时间。

射电望远镜虽然不受光的影响,但卫星的通信信号和控制信号会干扰它。

而且25万颗卫星的通信网络会占很多射电频谱,本来就拥挤的频段会更不够用,以后射电天文学研究也没法好好搞了。

现在最让人无奈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没个像样的规矩管着。

国际上关于太空的法律,根本没考虑到这种大规模商业项目的环境和安全风险,近地轨道现在跟“没人管的荒野”似的,企业想干嘛就干嘛。

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只负责管频谱分配和通信干扰,对环境影响没多少监管权。

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评估这种项目的风险,更没有强制手段让企业遵守规则。

环境法专家呼吁成立专门的国际机构,评估这类太空项目的影响,制定必须执行的环境评估流程,还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办法。

但这种国际协调往往要花好几年时间,可能等规则定下来,这项目都已经开始搞了。

其实,现在根本不缺解决夜间可再生能源的办法。

像储能电池、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管理这些技术都已经很成熟了,成本比搞太空反射镜低得多,也安全得多。

在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非要推进这种高风险的计划,真的不是明智之举。

总的来说,ReflectOrbital的太空反射镜计划,看着是个创新的点子,实际上技术上不达标,还会破坏生态、伤害健康、阻碍科研,甚至连监管都没跟上。

它带来的风险远比那点发电收益大得多,希望各国政府能尽快制定规则,管管这类项目,企业也别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把地球和人的健康当赌注。

咱们普通人也要理性看待这种“太空创新”,别被表面的噱头迷惑,毕竟保护好咱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才是最根本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科技   太空   反光   夜间   灾难   太阳   卫星   强光   电厂   地球   风险   太阳能   计划   地面   晚上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