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7月8日,A股市场,光伏设备板块大涨,龙头ETF(516290)放量大涨超5%,多只个股涨停,其中,市值900亿的“大象”——川股通威股份也涨停,五天收获两个涨停板。此外,多晶硅期货也罕见涨停!
反内卷,光伏行业人心思归。就在几个月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痛斥行业不健康竞争,并发出灵魂拷问:“如果企业都在‘自杀式’竞争,明天谁能扛起行业的大旗?”
光伏行业苦“内卷”久矣。继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释放“反内卷”新信号后,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会议明确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消息一出,行业振奋,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对光伏行业的重磅利好,也难怪近日A股光伏板块出现久违大涨。
新一轮“反内卷”行动中,光伏为何备受关注?四川作为光伏产业大省,路又在何方?
中央“反内卷”信号密集释放 政策纠偏促产能出清
“这次的措施会‘很猛’。”一位参会企业在会后透露,工信部要求企业上报成本价,如果后续继续低于成本价销售,就有可能会受到重罚。
公开的现场照片和多方披露的细节,足见此轮“反内卷”动真格。当天,光伏行业龙头“一把手”悉数到场,涵盖通威集团、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高规格的会议、实质性的表态,也让参会者们直言“感受到国家层面对治理光伏行业无序竞争、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和决心。”
其实,去年以来,中央已多次释放“反内卷”信号。
从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高层治理“内卷”的声音不断升温。今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又修改完善治理平台“内卷式”竞争方面的规定,将“反内卷”正式纳入法律规制范畴。
再从行业来看,光伏成为重点之一,此前已有铺垫。
去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就多次组织光伏头部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强化共识,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新规,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和资金要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今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光伏、电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7家企业参加,围绕整治“内卷式”竞争深入交流。
雪后的理县大马场光伏项目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其实,回顾中国光伏的成长史不难发现,作为新能源技术,闯市场的过程中行业已多次洗牌。
本世纪初,中国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市场、设备“三头在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洲削减光伏补贴,海外市场需求骤降,国内300多家光伏企业倒闭;2011—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又遭遇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光伏出口骤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此后光伏产业又面临“断奶”阵痛,2018年国家发布“531新政”,控规模、降补贴,行业经历新一轮洗牌……近三十年来,我国光伏行业经历了多次周期性起伏,在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确立全球领先地位。
光伏成“内卷”重灾区 “反内卷”势在必行
为何光伏行业会成为此轮“反内卷”的先锋?
首先是因为,光伏行业是“内卷”重灾区。
“双碳”目标下,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至2024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增速分别为13.9%、59.3%、148.1%、28.3%,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至少有108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行业,多家上市公司加码投资新项目。
以硅料和电池老大——通威为例,2019年,该公司的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能分别为8万吨、20GW,到了2024年,这两项产能已分别超过90万吨和150GW,分别是2019年的11.25倍和7.5倍以上。
不过,一边是扩产,一边却是产能并未完全释放。根据通威年报数据,2024年,该公司高纯晶硅、电池、组件销量均不到产能的六成。
在争先恐后地扩张下,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据光伏行业权威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截至2024年末,国内厂商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主产业链产能均超过1100GW,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5年全球与中国光伏市场乐观需求量分别为600GW和250GW左右。
供需失衡下,全产业链价格暴跌。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2024年,全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价格跌幅分别达39%、50%、40%和29%。2025年以来,组件最低报价0.6元/W(较2023年下降40%),这一价格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的最低成本0.68元/W还要低。
产品价格倒挂,多数企业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2024年,多家光伏巨头创下历史最差业绩:隆基绿能亏损86.18亿元、通威股份亏损70.39亿元、TCL中环亏损98.18亿元……仅光伏A股上市公司亏损总额就超过600亿元。
冬日暖阳下的理县大马场光伏项目。
今年一季度,企业大面积亏损仍在继续,通威股份亏损25.93亿元,交出了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季报,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紧随其后,一季度亏损分别达到16.38亿元、14.36亿元以及13.9亿元。
去年以来,光伏巨头们就频频发声,“中国光伏亟待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同时施力。”
其二,光伏“反内卷”对国家能源转型、巩固提升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近年来,光伏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但“内卷”为行业埋下隐患,“内卷最后的极限就是伪劣产品,实际上这两年光伏组件的质量比以前差了。”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去年公开坦言。
“内卷会导致企业增产不增利,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持续进行创新投入。”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互联化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吉旭认为,中国光伏产业要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产业必须实现合理回报,才能支撑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升级产能,最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打出“反内卷”组合拳 行业未来可期
四川是光伏产业大省,数据显示,四川拥有光伏生产企业32家、应用企业28家,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环节,通威、协鑫、天合光能等全球前10强的光伏企业已有6家在川投资,多晶硅产量占全国20%,电池片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光伏产品综合产能居全国前3位。
正因为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短期来看,“反内卷”将对四川光伏产业带来短期阵痛,部分企业会出现减产停产和亏损裁员等情况;但长远来看,有助于企业生产企稳、倒逼技术升级,增强四川光伏制造业竞争优势。
华电新能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华电四川公司供图
“反内卷”路在何方?
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减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还需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补贴竞赛。“各地要在‘全国一盘棋’思路下去做产业规划,合理分配产能,避免重复建设。”吉旭建议。
记者梳理发现,企业和政府已打出了一套“反内卷”组合拳。
自发减产能。去年12月,通威就宣布旗下的4家高纯晶硅生产公司开始阶段性有序减产控产。今年7月起,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乐山、宜宾等地有多家光伏企业已经停产或减产。
大幅降成本。虽然有企业减产停工,也有企业复产。今年6月,通威旗下的高纯晶硅生产企业——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经复产。“一方面是因为6月到10月是四川的丰水期,执行优惠电价,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公司通过技术优化和工艺改进,能把成本控制到足够低。”记者了解到,2023年,通威股份通过技术优化和工艺改进,将高纯晶硅的平均生产成本降至4.2万元/吨以内,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通威部分基地成本进一步优化,其中,内蒙古多晶硅基地的现金成本(不含税)降至2.7万元/吨,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提升产品力。“卷价格不如卷自己的技术。”在眉山琏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唐旋看来,企业只有不断创新,降本增效,才能穿越行业周期。当前,太阳能电池技术加速迭代。2023年以来,Topcon电池技术兴起,逐步成为主流产品,但公司却专注异质结电池技术,走了一条差异化路子。
“相比Topcon,异质结电池技术有更高的理论效率上限、更稳定的发电效率、更低的衰减率,更具长期竞争力,只是苦于早期生产成本偏高,制约了产业化路径。”唐旋介绍,2023年底,公司在生产工艺上取得突破,目前将原材料成本降低8分/W,同时大幅度提升可靠性,当前占据了15%左右的国内异质结电池片市场份额。正是凭着技术优势,今年上半年,按照协会行业自律要求,实行配额生产,虽然没有满产满销,但实现产量翻番。
位于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的轿顶山30兆瓦光伏项目
还要拓展海外市场。近年来,包括光伏在内的“新三样”集体出海。2024年,通威就持续深耕欧洲、亚太、中东非等核心市场,2024年海外销量同比增长98.76%。“预计今年海外占比将继续突破。”通威股份董事长刘舒琪在日前的股东大会上透露。
政策层面也在发力。今年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降成本、拓市场、提升竞争力等3个方面,提出了10条真金白银措施。“降成本是当下企业面临的最大堵点,是燃眉之急。”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还将拓展应用场景,为光伏产品消纳应用开辟增量市场,力争2025年底前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200万千瓦以上。
尽管当前光伏行业处于下行周期,但业界对光伏未来前景仍然看好。“前两年光伏行业的暴利不是常态,当前的价格倒挂也不可持续,通过有序纠偏,行业一定能重回正轨。”吉旭认为。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在2023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若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将达到18200GW,而截至2024年末,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刚刚超过2000GW。“任何行业都会有阶段性的周期起伏,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愿景不会变,光伏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不会变,光伏行业还有值得我们共同期待的星辰大海。”刘舒琪表示。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