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automaker-group-warns-nexperia-chip-supply-issue-could-quickly-disrupt-us-2025-10-17/
一家位于荷兰的芯片制造商陷入地缘政治漩涡后,其影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汽车产业扩散。10月中旬,代表通用汽车、丰田、福特、大众、现代等几乎所有主要汽车制造商的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发出紧急警告:如果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中断无法迅速解决,美国汽车工厂最早可能在11月受到影响。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也表示,制造业可能面临严重干扰。这不是又一次疫情期间芯片短缺的重演,而是中美欧三方在科技主权问题上激烈博弈的直接后果。当政治逻辑压倒商业规则时,全球最精密的产业链条正在被逐节切断。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并非高端前沿芯片,而是功率半导体、模拟芯片等基础元器件。这些产品单价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但对汽车制造至关重要。现代汽车拥有数百个电子控制单元,从发动机管理到安全气囊、从车窗控制到充电系统,都依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芯片。安世半导体在分立器件和逻辑芯片领域占据全球重要市场份额,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正是这种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得安世的供应中断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产业链。
汽车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的表述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汽车芯片的出货不能迅速恢复,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汽车生产将会受到干扰,并对其他行业产生溢出效应。影响非常严重。"几家汽车制造商私下向路透社表示,考虑到库存周期,美国汽车工厂最早可能在11月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从供应中断到生产停滞,留给各方解决问题的窗口期只有几周。
从贸易规则到政治接管
这场危机的起点可以追溯到9月29日,美国工业和安全局发布的"穿透规则"。该规则将出口管制扩大至实体清单上企业持股50%以上的关联实体。安世半导体作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自动被纳入管控范围。这是美国试图通过股权关系追溯来扩大管辖范围的又一次尝试,但其影响远超预期。
荷兰政府9月30日宣布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随后在10月12日进一步接管公司,理由是担心技术可能转移至中国母公司。法庭文件显示,荷兰政府的行动是在美国持续施压数月后做出的。这种接管不是基于公司违反荷兰法律,而是基于地缘政治考量——荷兰作为美国的盟友,需要在对华技术管制上采取一致立场。荷兰企业商会以"治理缺陷"为由暂停了中方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务,并禁止公司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转移资产或做出重大决策。
中国的反制同样迅速。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这项措施的精准之处在于,它针对的是安世在中国的生产能力,而这恰恰是公司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安世在中国拥有重要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许多关键产品在中国制造。当中国禁止出口时,全球客户的供应立即受到威胁。
10月17日,安世中国发布通知书称,收到荷兰总部通知将不再支付劳动报酬,公司系统权限被全面中断。安世中国随即发布全员信,宣称员工有权拒绝执行未经中国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强调中国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这标志着公司已经事实上分裂为对立的两个部分,分别受到不同国家政府的控制。
汽车产业的脆弱性暴露
安世芯片危机对汽车产业的冲击,暴露了全球供应链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系统性脆弱。与疫情期间的芯片短缺不同,这次危机不是由需求激增或产能不足造成,而是政治决策直接切断了正常的商业供应。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中断可能长期化、常态化。
汽车制造商对基础芯片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一辆现代汽车需要数千个芯片,其中功率半导体、模拟芯片等基础元器件虽然不如中央处理器引人注目,但同样不可或缺。这些芯片的供应商相对集中,安世半导体在某些细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当这样一家供应商突然无法交货时,汽车制造商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方案。
大众和宝马均表示,欧洲的生产尚未受到影响,但他们正在努力识别潜在的供应风险。这种表态既是安抚投资者,也反映了真实的不确定性。由于汽车制造商通常保持几周到几个月不等的库存,供应中断的影响存在时滞。但一旦库存耗尽,生产线将不得不停工。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导致数百万辆汽车减产,造成数千亿美元损失。这次危机虽然目前仅涉及一家供应商,但其政治性质意味着解决难度可能更大。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的警告不仅针对直接的生产中断,还提到了"对其他行业产生溢出效应"。汽车产业链条漫长,涉及数千家零部件供应商。如果主机厂停产,整个供应链都会受到冲击。工人失业、物流中断、相关服务业萎缩,影响会逐层放大。在美国,汽车制造业直接雇佣约100万人,相关产业链雇佣数百万人。任何大规模生产中断都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无解的三角困境
安世半导体危机的核心是一个无解的三角困境:美国要求荷兰切断中资企业对关键技术的控制,荷兰试图在遵守盟友要求与维护本国产业利益之间平衡,中国则坚决反对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歧视性做法。三方各有各的逻辑和底线,但这些逻辑和底线相互冲突,难以调和。
从美国角度看,安世半导体虽然注册在荷兰,但实际控制人是中国企业。根据"穿透规则",这种控制关系使得公司应该受到与母公司相同的出口管制。美国担心的是,中国可能通过安世获得先进半导体制造技术,或者将这些技术转移到国内。虽然安世生产的主要是成熟制程的基础芯片,但其在荷兰、英国等地的工厂拥有完整的制造能力和工艺know-how。
从荷兰角度看,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作为美国的盟友和北约成员国,荷兰在对华政策上很难完全独立于美国。但安世半导体在荷兰拥有重要的生产设施和数千名员工,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管公司、更换管理层、限制运营,这些激进措施在荷兰国内也引发争议。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会严重损害荷兰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如果一家合法运营的企业可以仅仅因为股东国籍就被政府接管,还有哪个外国投资者敢来荷兰?
从中国角度看,闻泰科技2019年以约29亿欧元收购安世半导体,这是一笔合法的商业交易。收购获得了当时所有相关国家监管机构的批准。如果现在仅仅因为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就剥夺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对契约精神和市场原则的根本违背。中国商务部多次表态强调这一点,并实施出口管制作为反制手段。
问题在于,三方都不愿意妥协。美国将对华技术管制视为战略竞争的核心工具,不会因为汽车产业的短期利益而放松。中国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视为原则问题,也不会轻易让步。荷兰夹在中间,承受着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和来自中国的经济反制,进退两难。
重构还是重组?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表示将与中国官员会面讨论解决方案,但外界对达成突破性进展并不乐观。这场危机可能的结局有几种:一是各方达成某种妥协,允许安世在特定条件下恢复运营;二是安世事实上分裂为独立运营的中国部分和荷兰部分;三是公司被迫出售给非中资买家,中国投资者承担巨额损失。
无论哪种结局,全球汽车产业都需要为供应链的深度重构做准备。地缘政治已经成为供应链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不仅仅是成本、效率和质量。汽车制造商正在重新评估供应商的地理分布、股权结构、生产布局,试图降低单点故障和政治风险。但这种重构需要时间和巨额投资,在过渡期内,产业链的脆弱性将长期存在。
安世半导体危机是全球化退潮的又一个缩影。当政治逻辑主导经济决策时,没有赢家,只有不同程度的输家。汽车制造商面临供应中断,工人面临失业风险,消费者将承担更高的价格,而所有这些代价,都是为了大国竞争中那些看似宏大实则虚幻的"战略利益"。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