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清醒的人,从不跟自己较劲

原创 拾浅 帆书樊登讲书

2025年09月01日 17:38 上海


作者 | 帆书 · 拾浅

开学季演讲倒计时1天

立即预约

帆书樊登讲书

将在09月02日 18:30 直播

预约

樊登2025开学演讲啦!快预约!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你是否总在纠结过去、担忧未来?是否明明没做什么,却感觉“心很累”?


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不纠结过去,不空想未来,此刻的你,就是最好的你。





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困扰:


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琢磨半天。


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失误,被你无限放大,觉得自己能力不行。


事前总是预先设想失败的场景,迟迟不敢行动,导致始终在原地打转。


这些顾虑,成为你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你常常陷入内耗。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也深受内耗困扰。在长期从事心理研究过程中,他发现:


每个人都有能力摆脱精神的枷锁,从而超越自我。


他将多年的智慧感悟写进了《不内耗:阿德勒自我超越之书》里。


在书中,他告诉你:


生活不会为难你,为难你的,是你总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但始终拥有选择未来的能力。


当你能跳出思维的局限,学会和昨天的自己握手言和,生活中的很多不如意,便很难再困住你。



那些“标准答案”

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阿德勒说:


“人和人本来就不一样,意义也没有标准答案。”


书中有这样一位被框在“标准”里的女士。


她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因此把“我值得被喜欢”视成人生意义,把“令她人满意”当作处事标准。


与朋友相处时,她把真实的想法都藏在心底,说话总是句句斟酌,生怕引起对方的不悦。


与家人关系也十分疏离,她担心深入地交流,会让家人发现她做得不够好。


她虽然表面上维持了井然有序的生活,实际在面对稍微复杂的人际互动时,就感到极度紧张。


她在社交中焦虑、在工作中退缩,只有三十几岁却不敢畅想未来,总认为自己很差劲。



本该丰富多彩的年纪,她已将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中。


一味拿“标准”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一道孩子的数学题:根据统计图上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能得到什么信息?


孩子认真作答:这个病人快好了。结果被扣4分。


妈妈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于是向网友求助。


没想到引来无数医生的围观,他们纷纷表示答得没错:这病情再输液一天,就可以出院了。


更有人呼吁,请把这4分还给孩子。


不少网友好奇,那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结果竟是:从指定的那天起,病情开始稳定。


明明是一道开放式问题,却硬生生用“标准答案”限制了思维。


人生也是如此。


习惯性逃避的人,会劝诫你,别尝试,免得失败。


固步自封的人,会劝阻你,别改变,免得受挫。


看过这样一句话: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有答案的人生越来越少,没答案的人生越来越长。”


一味追求“标准”,以此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便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权,从而陷入更深的焦虑漩涡。


有人追光,有人守暖。有人钟爱玫瑰的艳丽,有人欣赏茉莉的素雅。



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答案。


真正的清醒,是明白我想怎么活,而不是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要我怎么活。



你对过往人生的叙述方式

会悄悄改写你的未来


在阿德勒的众多咨询者中,有一位工程师。


他能力不差,但一遇到新项目,不是借口逃避,就是畏手畏脚,生怕出错。


仿佛耳边总有个声音在不断提醒“我不行”。


久而久之,他开始频繁出错,最终被同事疏远,被领导冷落。


当阿德勒与他深入交谈之后发现:


原来,童年时期父母对他不断地贬低,使他在成年之后,始终活在“我不是这块料”的阴影里。


这种阴影,被他带入职场,成为禁锢他个人职业发展的枷锁。


生活中许多人如同这位工程师,被困在过去,用不幸的经历限制了人生的边界。


但阿德勒却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诉你:学会重新定义过去,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阿德勒从小受佝偻病折磨,行动笨拙,4岁才学会走路,5岁又得了肺炎。


幼年时两次在车祸中险些丧命,让他十分畏惧死亡。


上学时成绩平平,尤其数学极差,在同龄人中常常受到歧视和排挤。


已经千疮百孔的他,偏偏还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哥哥,经常被拿来比较。


这些早年的不幸经历深深扎根于他心底,让他常常陷入内耗。


但阿德勒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反而从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并以此激励自己,只有不断向上成长,才能战胜自卑。


他全身心专注学业,18岁考入医学院,25岁获医学博士,之后更是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当下的目标,重新定义过去,主动创造未来价值。


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他还帮助无数困在过往伤痛中的人,重新认识生命,走出情绪困境。



他在书中写道:“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经历或许塑造了你,但并不能定义你。


每一个当下的选择,才是真正决定未来的关键。


清醒的人早就把过往当作前行的养料,助力自己不断突破和成长。


改变心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过去,你就能走出内耗,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摆脱内耗的困局

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阿德勒在书的结尾强调:


“遗传固然设定了某些限制,环境也能左右我们的起点,但除了自己,谁也无法决定你的终点。”


每个人有能力跳出过去的枷锁,摆脱内耗的困局,夺回人生的舵盘。


我从书中提炼了3点建议,分享给你:


①摆脱“宿命论”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彭凯平教授说:


“人世间的悲剧,都有一种宿命论的因素在里面。”


它如同无形的枷锁,封印你冲破困境的力量。


弱者身处低谷,便会拿“命中注定”来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


但真正的强者,从来不认命。


爱迪生小时候因为独特的思维,被老师断言为问题太多的“低能儿”,直接被退学。


但爱迪生的母亲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她坚信儿子是个天才,并在家亲自教导爱迪生学习。


母亲将家里的地下室改造成实验室,鼓励爱迪生探索发明。


正是母亲坚定地托举,彻底改变了爱迪生的命运,为世界成就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



有句话说:


“禁锢你的不是命运,而是看不见的概念牢笼。”


摆脱“宿命”的魔咒,你才能破局而出,书写新的人生。


②戒掉“玻璃心”


书中说:“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被认可’作为价值衡量,就会陷入等待世界肯定的被动局面。”


“玻璃心”的人就是如此,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最后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


作家阿李对此深有体会。


以前的她会因别人的一句批评就垂头丧气,一个怀疑的眼神立马坐立不安,更会因为一点误解,就拼命解释半天。


过度的敏感让她陷入痛苦,事业也一度停滞。


后来,她渐渐明白,一个人只有做到心无旁骛,才能真正变得优秀。


她不再过度关注外界声音,而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做事中,最终事业实现了华丽逆袭。


有句话说,开挂的人生,早就戒掉了“玻璃心”。


当你内心笃定,不轻易被外界所扰,很多事,都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转机。


③成为“行动派”


阿德勒强调:“内耗的本质,是自我封闭与回避责任。只有行动,才能打破内耗的牢笼。”


若一边向往改变,一边又犹豫不决,只会在自怜自艾中来回打转。


当面临困难,不是急于抱怨“为什么是我”,而应该冷静问自己:“我能做点什么让情况变好?”


与其焦虑徘徊,不如及时行动。


我们可以从擅长且具体的小事入手,一步步建立信心。


比如,想提高认知,可以从每天阅读一页书开始;想保持健康,可以从每天锻炼5分钟开始。



用每一次微小的成功,去打破心底那个“我不行”的声音,在行动中不断积累“我能解决问题”的正向经验。


哪怕只迈出很小的一步,都是走向自我超越的开始。


越是行动的人,越不会陷在内耗的泥潭里。



写在最后


作家张德芬说过:“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一切烦恼都源于内耗。”


一味向外看,无疑是把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


不妨向内求,摆脱宿命的枷锁,屏蔽外界的声音,盯住脚下的脚步。


试着用新的认知来修正思维的偏差,用行动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更好的你。


点个❤,愿你少关注他人,不为难自己,带着清醒和力量,破浪而行。



作者 | 拾浅:在平凡的生活里,拾光而行。

排版 | 阿灿

图片 | 图虫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美文   清醒   内耗   人生   爱迪生   未来   枷锁   定义   标准   牢笼   思维   声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