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阳谋:等中国的光刻机都坏掉,就没办法制造高端芯片了

一则不起眼的新闻,却可能藏着芯片战争真正的“杀招”。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又禁了哪款新光刻机时,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艾伦·埃斯特维兹在一次采访中的话,才让很多人惊出一身冷汗。

他明确表示,管制不仅限于卖新设备,更包括对已售设备的零部件供应和维修服务。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之前你们疯狂囤积的那些昂贵光刻机,我们不卖新的给你们了,坏了也不给修。

这才是美国“阳谋”的真正图穷匕见之处——它并不指望一招制敌,而是要打一场漫长的消耗战,静静地等待中国那上百台高端光刻机,因为缺少原厂零件和维护,随着时间流逝,一台接一台地变成“废铁”。

“囤货”的缓冲垫,能撑多久?

2023年到2024年初,面对美国不断加码的出口禁令,中国芯片企业上演了一场史诗级的“扫货”行动。

禁令生效前的每一个窗口期,都成了抢购的狂欢。

数据显示,仅2023年全年,中国从荷兰ASML公司进口的光刻机总额就超过了惊人的64亿欧元。

到了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贡献的销售额甚至一度占到了ASML全球总收入的49%。

这些不计成本囤积的设备,主要是ASML的浸没式深紫外(DUV)光刻机,比如NXT:1980Di等型号。

通过多重曝光技术,这些机器虽然成本高、良率有挑战,但确实能“勉强”生产7纳米级别的芯片。

一时间,舆论场上弥漫着一种乐观情绪,认为只要手中有“机”,心中就不慌,我们已经为自主研发争取了宝贵的几年缓冲时间。

然而,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些集人类顶尖精密技术于一身的“工业明珠”,是极其娇贵的。

一台高端光刻机由超过10万个精密零件和复杂的软件系统构成,其核心部件如激光源、镜头组等,都有固定的使用寿命,并且需要持续的原厂校准和维护才能保证纳米级的精度。

一旦出现故障,尤其是一些关键模块损坏,几乎不可能由第三方进行修复。

这就像你买了一辆顶级跑车,但厂家不仅不卖新车给你,连原厂的发动机零件和专业的维修工程师也一并断供。

美国的策略正是抓住了这个弱点。

从2024年4月美国官员亲赴荷兰与ASML高层会谈,强调维修合同也在管制之列,到后续荷兰政府开始拖延维修许可证的发放,这条绞索正在一步步收紧。

这个策略的威力有多大?

2025年10月的一则报道或许能说明问题。

据称,一家中国企业曾试图对一台ASML的DUV光刻机进行逆向工程,希望能破解其技术秘密,实现自主维修。

结果不幸失败,设备在拆解后无法重新组装,精度尽失,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头求助ASML。

这些囤积的设备,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从启用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消耗。

而中国芯片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线几乎是满负荷运转。

一个间接的数据是,2025年中国的氦气进口量飙升了400%,氦气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冷却和保护气体,其消耗量激增,侧面印证了本土生产活动的极度活跃。

高强度的使用,无疑会加速这些光刻机的损耗和老化,让那个“坏掉”的时刻来得更快。

从“维修”到“自造”

面对这样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耗战,中国的应对显然不是坐以待毙。

一方面,芯片制造企业在现有设备上挖掘潜力,通过改进工艺,不断提升多重曝光的良品率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延长存量设备的价值。

另一方面,一场围绕设备维修的“自救”运动已经展开。

以华为哈勃投资为代表的力量,正在联合国内有能力的企业,在武汉等地建立维修与研发中心,目标就是对光刻机的核心零部件进行逆向研发和国产替代。

这虽然艰难,却是打破维修封锁的必经之路。

更深远的布局,则是在长期战略上。

中国的策略体现了清晰的“两条腿走路”思路。

一条腿是“农村包围城市”,在成熟制程上站稳脚跟。

2025年,上海微电子交付其国产的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并在中芯国际的生产线上实现了85%的稳定良率,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虽然28纳米距离最先进的工艺尚有差距,但它覆盖了全球70%以上的芯片需求,能率先在这个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就意味着稳住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基本盘,有了持续造血和迭代技术的能力。

另一条腿是“正面攻坚”与“开辟新路”。

2025年2月,中国宣布了一项高达370亿欧元的庞大投资计划,集结国内顶尖力量,目标直指最尖端的极紫外光刻技术。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纳米压印光刻、电子束光刻等被视为可能绕开传统光刻路线的替代技术,也在积极探索中。其中,清华大学计划建造的稳态微聚束光源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它试图利用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光源,支持多个光刻站,直接瞄准2纳米芯片的高产量生产。

这已经不是“弯道超车”,而是试图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

这场博弈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ASML的处境颇为尴尬,其财报显示,对华销售额从2024年第二季度49%的峰值,预计将骤降至2025年的20%左右,甚至有分析认为会跌至12%。

美国的禁令在短期内重创了ASML的业绩,长期看,更是在亲手为自己“培养”一个未来的全能型竞争对手。

供应链的转移也在悄然发生,例如韩国三星在中国的工厂,其设备的国产化率已提升至40%,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的“阳谋”清晰、精准且冷酷,它考验的是对手的极限耐力。

中国的应对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科技突围,它同样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非凡的耐心。

这场史诗级的消耗战没有捷径可走,最终结局取决于中国的自主研发速度,能否跑赢存量光刻机的损耗速度。

参考资料:

美国强推“光刻机禁令”,中方回应

2024-01-02 16:35·上观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光刻   美国   中国   芯片   办法   设备   消耗战   禁令   荷兰   纳米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