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秋风渐凉,本该是“秋裤上岗”的温馨时节,但北京王府井地铁站的乘客们,却提前感受了一把“视觉的盛夏”。
主角,是知名内衣品牌——蕉内(Bananain)。

有网友爆料,在王府井地铁站乘坐电梯时,突然“被吓一跳”。映入眼帘的,是蕉内投放的巨幅保暖衣广告。
“辣眼睛”!这是网友们给出的最高频评价。
很快,相关的吐槽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蕉内地铁广告被指辣眼#这个话题,在短短时间内,累计阅读量冲破620万,稳稳地挂上了热搜榜第45位,引得34家媒体下场报道。
一场围绕“地铁广告该不该这么‘野’”的互联网大论战,正式拉开帷幕。
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审美与否”的问题,它已经上升到了“生理不适”的层面。
第一个被集火的槽点,就是那个“暖暖暖”的密集设计。

有网友形容,当电梯缓缓上升,你被迫长时间盯着这面广告墙时,会产生“眼花重影”的眩晕感。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自己看久了,开始“结巴式阅读”。这种设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视觉疲劳轰炸”,在地铁这种人流密集的幽闭空间里,效果翻倍。
如果说“暖”字弹幕是“精神攻击”,那么“肉色紧身衣”就是“视觉暴击”。
反对者指出,地铁是一个“全年龄段”的公共空间。这里有刚下课的孩子,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广告设计,是不是应该考虑到这种“多元群体”的感受?
在密闭电梯里,用如此大面积的“类肤色”展示贴身衣物,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尴尬”和“不适”。
用网友@洪师弟8 的话来说:广告需要兼顾公共空间的社会接受度,而不是仅仅追求“眼球效应”。
说白了,大家不是反对你卖保暖内衣,而是反对你用这种““大声嚷嚷”的方式,在一个人群无法回避的空间里,强行“怼”到大家眼前。
有评论一针见血:蕉内这次的设计,不是广告,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但它选错了“展厅”。地铁不是美术馆,通勤者也不是自愿的观赏者。
随着舆论发酵,品牌方和地铁方也必须做出回应。蕉内客服的回应很“官方”:如果广告造成不适,我们“会上报公司”。而地铁工作人员则表示:将记录并“反馈”。
这种“标准流程”式的回应,显然无法平息这场关于“视觉边界”的争论。
就在“讨伐大军”义愤填膺之时,另一种声音,也悄然集结,并且声量越来越大。

这部分网友认为,那些批评蕉内的人,纯属“小题大做”,“管得太宽”。
他们的第一个论点:功能展示,何错之有?
@-千山亭云15 就直言不讳:保暖衣的特性就是“贴身”,广告不这么拍,难道裹个羽绒服拍?广告既没有暴露敏感部位,模特身材也健美,这完全是正常的产品宣传。
紧接着,第二个更“辛辣”的观点来了:“双重标准”。
支持者们灵魂发问:为什么商场里,那些更“露骨”的奢侈品内衣广告、泳装广告,大家就能欣赏,觉得那是“高级美”;换到地铁里,换成蕉内的保暖衣,就成了“辣眼睛”?

是不是有点“观念保守”了?是不是看人下菜碟?
这种观点迅速获得了大量点赞。在他们看来,这根本不是广告的问题,而是“看客”心态的问题。
而在这场争论中,最“乐”的,可能还是广告圈和营销界的“吃瓜群众”。
他们提出了第三个论点:“黑红也是红”。
@王一博小福星37 就认为,从传播效果来看,蕉内这波“赢麻了”。
试想,如果蕉内这次投放的是一个“岁月静好”的简约风广告,会有人讨论吗?会冲上620万阅读的热搜吗?显然不会。
现在,虽然骂声一片,但“蕉内”这个品牌算是彻底“出圈”了。争议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你看,不少网友甚至表示,因为这个广告太“魔性”,反而想去王府井“打卡”围观一下。
从这个角度看,蕉内用最低的成本(可能只是设计费),撬动了全网的免费流量。这波操作,是“艺高人胆大”,还是“剑走偏锋”?
那么,蕉内这步“险棋”,到底是赢了曝光,还是输了未来?
我们必须承认,流量是实打实的。但品牌形象,也是真真切切地在“掉血”。

蕉内,这个一直以来靠“简约设计”和“科技感”建立起品牌护城河的优等生,这次突然“画风突变”,玩起了“土味魔性风”,让很多老粉直呼“看不懂”。
有评论直指这是“损害品牌调性”的“作死案例”。
想象一下,你一直追捧的“白月光”,突然有一天画着烟熏妆、穿着破洞裤,在地铁口“摇花手”,你是什么心情?
蕉内这次的广告,就给了老用户这种“背叛感”。
然而,吊诡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大家纷纷吐槽广告“丑绝人寰”的时候,点开评论区,画风却是这样的:
“虽然广告很丑,但它家保暖衣真的好穿。”
“骂归骂,双十一的购物车里,蕉内还是刚需。”
“产品力没得黑,保暖性和舒适度确实顶。”
@大遥1223 这样的用户评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就很魔幻了。一场营销上的“翻车”,似乎并没有撼动蕉内的“产品基本盘”。消费者一边在骂广告“辣眼”,一边默默点击了“回购”。
这暴露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商业现实:营销玩得再花,最终兜底的,还得是产品力。
蕉内之所以敢这么“作”,底气或许就来源于它对自家产品质量的绝对自信。它赌的就是:你们骂完我,天冷了,还是得买我的保暖衣。
蕉内这次的“翻车”,本质上,就是它试图用“艺术展式的自我表达”,去挑战一个需要“最大公约数”的公共空间。它高估了大众对先锋创意的接受度,也低估了封闭空间对视觉冲击的放大效应。

蕉内的这场“辣眼”风暴,注定会成为广告营销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们都渴望“破圈”,渴望被看见。但“被看见”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最“刺眼”的那一种,往往也最危险。
商业的喧哗,需要创意的火花,但更需要对大众目光的体察和敬畏。
在流量的洪流中,一个品牌想要走得更远,最终依靠的,绝不是一时的“辣眼”,而是长久不变的“暖心”。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