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横扫,组件乱飞!光伏还撑得住吗?

9月24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3级(40米/秒)。这个被誉为“全球风王”的超强台风,直径超过1000公里,在江门台山市川岛镇甚至出现了最大阵风67m/s(17级以上),创下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极大风。

面对这场自然力量的考验,光伏行业迎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大考。

01

光伏板被吹飞

行业质量再遭拷问!

前两天,台风“桦加沙”横扫广东,威力惊人。

根据中国气象局台风网实时监测数据,其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尽管登陆前后风力略有减弱,但破坏力依旧惊心动魄,途经地区的光伏项目,损失惨重。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现场视频,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光伏板被狂风掀翻,支离破碎地散落一地,有的组件甚至被吹得扭曲变形、面目全非。

其中一处采用柔性支架的渔光互补项目几乎“全军覆没”,大量光伏组件被直接吹落,残余组件也在风中摇摇欲坠。

图源:网络

分布式光伏同样难逃厄运。据了解,中山市神湾镇某企业厂房屋顶的光伏发电装置遭遇重创,初步估算损失已达5万元

图源:中山市保险行业协会

事实上,每一次台风来袭,都是光伏行业的一次“质量大考”。

2023年7月,超强台风“杜苏芮”在福建厦门至惠安一带登陆,给当地的光伏发电设备造成巨大的冲击。

大量的光伏板被狂风从屋顶上吹落,受损面积比较大,整个屋顶搭建的光伏板像鱼鳞一样脱落,这不仅对用户造成了财产损失,同样对于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2024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先后在海南文昌市、广东徐闻县登陆。台风过境后,晶科科技发布了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遭受台风灾害影响的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显示,受超强台风“摩羯”影响,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属项目公司持有的广东省徐闻县龙塘4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以下简 称“徐闻电站”)受到一定资产损失,根据现场初步排查情况,预计本次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金额可能超过晶科科技2023年度净利润的10%。

2024年10月,台风“康妮”的中心在台湾省台东县成功镇沿海登陆。“四川观察”消息称:一居民楼太阳能发电板被大风掀翻,现场一片狼藉。

02

台风过境

光伏行业乱象全曝光

每一场台风,都是光伏行业的一次“照妖镜”。

它无情地揭开了行业在产品、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的短板,也提醒所有光伏人:光伏电站不是只要“能发电”就行,质量关才是真正的生死线。

业内专家直言,光伏电站抵御台风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光伏支架的用钢量。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业主要求的用钢量在40吨左右,但在低价竞争环境下,承包商一般采用32-34吨的用钢量。”40吨与32吨,看似只差了几吨钢,却是电站能否抵御台风的生死差距。用料少,抗风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台风来袭时,光伏组件如同被疯狂摇晃的风帆。每一个连接点都可能成为薄弱环节,轻则螺栓松动、支架变形,重则整片光伏板被掀飞。

更隐蔽的风险是,狂风可能导致组件内部隐裂、短路等“看不见的伤害”,支架结构、安装螺栓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设计和加固,强风和暴雨叠加会放大组件受力,增加飞失风险。而风力引发的剧烈振动,更会加速组件老化,埋下后期持续损坏的隐患。

而摆在眼前的问题,并不止于此。2025年“430”“531”抢装潮中,全国光伏电站数量暴增,短时间内施工队伍供不应求,导致光伏电站质量参差不齐,螺栓等级不足、支架偷工减料、薄壁化等问题层出不穷。

更严重的是,很多项目在高原、风口地区未按实际风压进行放大设计,大量工商业屋顶项目未经结构鉴定强行上马,本就存在高风险。

这些“先天不足”,在台风面前不堪一击。台风一次过境,行业乱象便原形毕露。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台风来得有多猛烈,而在于行业能否经得起风暴的拷问。

03

台风之后

光伏行业必须补上的三堂课

台风下的惨烈画面,不只是一次自然灾害,更是一次行业警示:在极端天气愈发常态化的背景下,光伏电站的“抗风能力”必须成为硬指标。

经历了一次次“教训”之后,光伏行业必须补上的三堂必修课,已经摆在眼前。

第一课:支架和组件质量是命门。

柔性支架大面积损毁的案例再次证明,用钢量少、综合成本较低的支架和安装方案在极端气候面前几乎不堪一击。未来,光伏项目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必须将抗风能力纳入强制标准,特别是沿海、台风多发地区,应采用抗风等级更高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第二课:标准与监管要补位。

目前,不同地区光伏支架、组件的抗风规范并不统一,甚至存在“各干各的”现象。行业呼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光伏抗风标准,并出台更严格的验收机制,避免“能用就行”的低标准流于表面。

第三课:保险与运维要成为标配。

台风来临前后的预警、加固、巡检以及事后的理赔机制,决定了企业能否快速“回血”。目前,部分光伏项目保险覆盖不足,出现损毁后只能“自认倒霉”。未来,光伏企业必须主动强化运维能力,建立灾害应急预案,并通过金融手段提升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不可避免地改变着行业的底层逻辑。光伏企业再也不能只盯着发电效率和初始投资,更要把“能不能扛住风雨”作为项目的关键指标。

是继续在低价竞争里打转,还是把质量和安全真正抬到行业底线?这是全体光伏人必须回答的问题。

未来的十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冲击36亿千瓦的宏伟目标,但如果质量和标准跟不上,装机数字再漂亮,也可能成为台风中的“泡影”。正如业内流传的一句话:“光伏不是装上去就能赚钱,而是装得住、扛得住,才能真的赚钱。”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装得多的企业,而是能扛得住风雨的企业。

在光伏行业的下一个十年里,“规模优先”和 “质量为先”,谁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狂风   组件   台风   支架   行业   电站   项目   质量   徐闻县   科科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