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乐刚放学回到家,书包还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了妈妈新买的零食。边看动画片边咀嚼,嘴里那点儿甜滋滋的东西,带来一整天的快乐。
妈妈没多想,便去厨房做饭。几分钟后,客厅突然传来小可乐的尖叫。他手紧紧捂住右眼,地上则滚着一个变形的饮料瓶。妈妈慌了神,一把抱起孩子冲下楼,几乎是飞奔着赶去医院。
令人震惊的是,仅仅20分钟后,小可乐的右眼失明了,终身无法复明。医生反复叮嘱妈妈——“其实,大多数家长都没重视干燥剂的危险!”
你知道吗?那个常常被忽略的小小“零食配角”,其实就是伤害孩子的“隐形炸弹”。很多家长只知道,零食袋中的干燥剂包不能吃,却没想到,一旦碰上水,甚至“比想象中更凶险”。
尤其家中有孩子的,稍有疏忽,灾难就可能在你视线之外上演。究竟干燥剂为什么会这么可怕?生活中又该如何防范,才能远离悲剧?下面,咱们一起拆开真相。
零食里的“干燥剂”到底有多危险?专家有话说
大多数家庭对食品干燥剂都不陌生,无论海苔、坚果还是月饼、小零食,包装袋里总有一小包,用来防止食物受潮变质。但你也许不知道,市面上最常见的干燥剂主要有三种:生石灰干燥剂、硅胶干燥剂和蒙脱石干燥剂。
常常引发事故的,正是生石灰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有数据显示,遇水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转变为氢氧化钙,同时释放大量热量和气体。
结果,在密闭空间里(比如饮料瓶),压力短时间内飙升,塑料瓶不到两分钟就被冲破,产生剧烈爆炸。这不仅会把瓶子炸开,更可怕的是,溶解出来的强碱性液体能瞬间灼伤皮肤和眼球,导致深度化学灼伤、角膜和眼球组织被“融化”。
实验显示,只需倒入少量水,1分20秒左右,普通塑料瓶就会因为高温和气体而爆炸。这种溅射的碱液,一旦入眼,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失明。
而另两类——硅胶(成分为二氧化硅,颗粒透明、无味)和蒙脱石(天然矿物原料)相对安全,没有剧烈化学反应,也没有强腐蚀性。但需要特别警惕——生石灰类干燥剂仍占据市场较大比例,尤其便宜的零食包装经常使用。
有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意外接触干燥剂导致眼伤的事件近年明显增多。
干燥剂遇水爆炸需两个条件。一是密闭空间,二是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孩子喜欢探究,极易将干燥剂倒进瓶中加水,还不断摇晃,极易诱发爆炸。
强碱灼伤远比想象严重,眼睛是极脆弱的部位。
仅十几分钟内,眼球组织就可能被腐蚀溶解,致不可逆损伤。广东省某三甲医院的数据统计显示,干燥剂致眼伤救治不及时,90%以上均出现永久性视力缺陷。
家中若有入眼、误食、皮肤接触干燥剂事故。
绝不能大意。家长时常以为简单用清水冲一冲就好,其实对于生石灰型干燥剂灼伤,清水反而易加重碱烧损伤。医学建议:第一时间用生理盐水或食用油,从鼻侧往耳侧连续冲洗眼部15分钟以上,同时迅速送医急救。
误食生石灰干燥剂还可能导致口腔、胃肠道强腐蚀、出血、穿孔等严重后果。
据《食品安全管理手册》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因误食干燥剂送医患儿案例较2021年上升约12.6%,家庭安全教育缺失仍是最大隐患源头。
1.每次给孩子吃零食、月饼、坚果等食品时,一定要当场检查、取走干燥剂,不能交由孩子自行玩耍、拆包。
2.垃圾投放时务必用纸巾或袋子包好干燥剂包,防止跌落或二次拆包。
3.切莫把含干燥剂的饮料瓶、食品袋随意弃于易接触区域,做到“可疑包裹,孩子一律不得擅自取用”。
4.如果孩子已经接触干燥剂,尤其产生炸裂、飞溅,绝不可揉眼或者自行施救,应根据干燥剂类型紧急处理并送医。
5.家中有学龄儿童的,应通过实例讲解知识点,告知干燥剂不可食、不可玩,潜在伤害“比你想象还严重”。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扩散】小心!食品干燥剂遇水会爆炸 入眼可致失明!》央视财经
《当心!干燥剂遇水会爆炸,小心放置,别让孩子触手可及……》杭州消防.2018-09-14
《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解读》
《儿童常见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指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年第38卷第4期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