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很多人是做了父母之后,才变得刚强的。
可,什么是“刚”?
老子给出了正确答案:“敢于不敢。”
好的父母,如水一般,孩子高就退去,孩子低就涌来。
强势的父母,会压制孩子的成长。
有一位高学历妈妈,工作体面,社交圈里都是高层次的人,做事风风火火。
她对儿子的要求很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必须的。
她忙里偷闲,给儿子讲题,总是强调一点:“想当年,我小学的时候,从来都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她看儿子这不会,那不会,就摇头:“你怎么一点都不像我?你怎么都不如我?”
反正,儿子怎么做,都没有办法超越“当年的母亲”。这让儿子很痛苦,怀疑自己能力有问题,学习方法永远不对。
如果这位妈妈进一步展示自己的强势,成长的骄傲,又说孩子哪哪都不行,结果有两个。
1.孩子永远抬不起头,失去了信心。
2.孩子也火了,和父母对着干。
真正能够伤害到孩子的,不是外人,而是家里人。家人距离孩子最近,互动最频繁,伤害也是随时可以发生的。
不是非常恶毒的语言,十分野蛮的行为,会伤害到孩子,对孩子“人格的侮辱、信心的打压”也会伤害到。
父母炫耀自己,其实是贬低了孩子。对信心的打压,一目了然。
作家莫言谈到自己成长期的一件事:不小心把热水瓶打碎了。这是家里唯一的热水瓶,那时候是很贵的。他怕,就躲在草垛里。
傍晚,听到母亲喊。他也确实饿了,就走出来。
很意外,母亲没有打骂自己,而是摸摸他的头,叹息了一声,仅此而已。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是母亲的柔软,让莫言感受到了更多的爱,觉得自己很早就可以和母亲平等沟通。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父母越强势,孩子就难出头,过父母这一关都难。
父母示弱,孩子反而会强大。
一个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从弱变强、从无知到聪明的过程。
一个家庭的发展,是父母慢慢变老,孩子慢慢长大,是几代人交替的过程。
父母老了,孩子就长大了;父母扛不住了,孩子就是顶梁柱了;父母退休了,孩子就在职场打拼。这样的家庭,才没有错序。
“卧冰求鲤”的故事,大家都熟悉。
晋代的王祥,脱掉衣服,到河边招来鲤鱼,给继母朱氏做鱼汤。
一开始,继母是不领情的。
后来有一天,继母想要把王祥灭掉,一了百了。凑巧的是,王祥出门了。
王祥回到房间,知道了继母的动机,就跪下来,恳求继母把自己灭掉。这件事,让继母很触动,从此变得柔软。
继母把王祥当成贵人,王祥的命运,迅速改变,有了学习机会,后来还做官,变成朝廷的权臣。
王祥后来教育子女,也是采用“示弱”的方法。他对两个儿子王烈、王芬的做法,基本上是点赞。
王烈认为故乡好,王芬认为他乡好。王祥就说:“不忘故乡,是仁;不恋本土,是达。这仁与达,我的两个孩子都有啊。”这句话,太绝了。
永远要记住:老一辈的人变弱,就是新一代人变强。一个家庭不可能每个人都强,这针尖对麦芒的格局,没有好处。
学会向孩子求助,无能是大能。
南怀瑾在《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中写道:“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父母真不要为孩子承担一切。
聪明的父母,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做不到,也老老实实请孩子帮忙。
求助,是给孩子学习的机会。
母亲求助孩子,某个题目怎么做,借机会,就让孩子学习了一道题。
母亲求助孩子,衣服破了怎么办,孩子就知道了缝补的方法。
父亲求助孩子,要抬某样东西,就了“上阵父子兵”的开始。
无时无刻,都是学习,只要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来。
求助,给孩子更多责任。
孩子成年之后,父母的求助,会让孩子明白,自己要如何扛起这个家庭了,要如何给父母养老了。
孩子知道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肯定会慢慢放弃对父母的依赖,从而真正独立起来。
求助,是双向奔赴的爱。
生活中,求助会让人显得弱小,也会体现人的柔软。
人的记忆,很容易记住“柔软的东西”,因为这是温暖的,感动的。如冬天,人要钻入棉被一样。
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良性的互动,就是如此。
这个世界很大,成就孩子的因素很多。但孩子的成长期,父母是主导者。
千万别等孩子成年了,已经定型了,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做父母的,请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再开口讲话。
能够竖起大拇指的,千万别握紧拳头,也无需用食指点来点去。
父母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父母一代的骄傲,不值一提,孩子的骄傲,才挂在嘴边。
红花总要绿叶扶,父母是绿叶。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