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圆明园这地方,大家都知道,是清朝时候的皇家大园子,占地广,建筑多,里面堆满了宝贝。它的来头可不小,从康熙那时候就开始建了。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北京西北郊有块地,本来是明朝的私家园子,后来清朝接手。1709年,康熙把这片园子赐给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还亲手写了“圆明园”的匾额挂上。

那时候园子规模不大,就四十来公顷,有书房、菜园、池塘啥的,挺朴实的。胤禛后来成了雍正皇帝,1723年上台后,他就大手笔扩建了。

雍正这人办事认真,他把园子面积搞到两百公顷,添了宫廷区,正大光明殿啥的,用来上朝、见大臣、办宴会。园子成了紫禁城外的第二个办公点,雍正经常在那处理政务。

乾隆接班后,没再扩大地盘,但把里面改得更讲究。乾隆爱逛江南,吸取了不少南方园林的精华,1744年基本完工,搞出四十景,还自己题诗。

长春园融了中西风格,有西洋楼,绮春园也并进来,三园连成一片,像个倒品字形。嘉庆时候,重点整绮春园,添了勤政殿。道光、咸丰时期,国家钱紧,就小修小补,保持原样。

从康熙到咸丰,五代皇帝花了近150年,投了不少钱和人力,圆明园成了万园之园,收藏上百万件东西,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啥都有,简直是文化大仓库。

可惜,好景不长,圆明园的悲剧在1860年来了。那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借着通商的名义,集结军队从南方打上来。

联军舰船在海上晃荡几个月,登陆天津外围,清军炮台开火挡,但联军炮猛,大沽口丢了。联军接着往北京进,9月22日破了通州的八里桥防线。

咸丰皇帝慌了,带着后妃跑去承德避暑山庄,留恭亲王奕䜣谈和。10月5日,联军占了圆明园,开始抢了两天。士兵们冲进去,砸门翻箱,搬金银瓷器,砍铜像,附近土匪也混进来偷。

清政府让步签和约,但英国额尔金听说谈判代表被虐待,就下令烧园子报复。10月18日,英军3500人放火,大火烧三天,园子主建筑全成灰,长春园和绮春园也遭殃。

近300名太监宫女死在火里,损失没法算。圆明园虽然烧了,但有些建筑剩点残渣。同治、光绪年间,清廷想修,但钱不够,进展慢。1900年,义和团闹事,八国联军又来,北京陷落。

联军炮轰残垣,砍古树,挖地偷宝贝,园子彻底废了。辛亥革命后,清朝亡了,圆明园没人管,军阀、官僚、地痞随意拆,石料木头卖钱,宫门影壁也拆了。园子荒草长,湖淤塞,成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圆明园的保护。1950年代,就有号召保护遗址,但真正动起来是1976年,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了,起初就28个人,清理渣土3000多立方米,修石雕、汉白玉塔啥的。

1984年起,遗址公园建设启动,迁出园内居民和单位,工程队跟考古学家合作,挖土造湖、修墙、清淤、铺路。

园子渐渐有模样了,外围墙基本修好,下一步是大宫门展示。管理处对遗迹很小心,清理三四十处园林遗址和水边台基,立牌子说明,还配全盛期复原图。

公园运营33年,2010年评上北京新十六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批了。这提升了保护力度,考古发掘更系统。修复工作科学严谨,不乱来,建筑没了的地方,就在遗址标明,不重建。

西北景区修复少,场地荒,但杂草清了,遗址保护住了。圆明园的保护不光修东西,还建可视立体的展示平台,让人了解历史。

说到考古,那就是重头戏了。从1996年起,圆明园遗址公园搞了三次大规模考古。园区景点上百,陆地240多万平方米,但发掘只完成5万平方米,就算这样,也挖出5万多件文物。

第一次和第二次没详细记录,但第三次是最大规模,从2013年到2020年结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团队负责,先后探了22处景区,摸清布局和保存状况。

重点挖了如园、养雀笼、海晏堂蓄水楼啥的,总面积7000平方米。专家们先勘探,再发掘,过程仔细。出土文物5万余件,种类多,有瓷器、青铜器、玉器、木制品、石构件、琉璃啥的。

举例说,2014年在大宫门河道挖出鎏金铜象首,一开始是泥块,洗干净才看出是摆件,工艺牛,代表清代铸造水平。还有嘉庆御笔石刻,“嘉庆御笔之宝”和诗句,第一次见。

粉彩瓷砖从延清堂殿里出,花纹美,可能是暖阁用的。黄釉琉璃构件刻“孔雀牌楼”,说明养雀笼用途。青花瓷盘碎片光滑,石制葫芦范内壁有花纹,用来范葫芦工艺。

如园保存最好,仿江南园林,有芝兰室、云萝山馆,挖出宫门、延清堂、含碧楼,台阶自然棱角,露台宽大,假山环岛。有些土地没文献记,可能是稻田或花圃。

远瀛观是欧式,清理房址、路、灶台,发现喷泉铜管供水系统。养雀笼有通道、库房、排水。这些发现填了文献空白,帮专家搞清园子结构。

这些文物不光是宝贝,还承载历史信息。瓷器青铜反映工匠技艺,玉器石刻秀文化底蕴,西洋石构件证中西交流。圆明园是清朝园林顶峰,集大成,毁了后,这些出土东西让大家重温辉煌。

护工作持续,2022年水网循环建好,连上三山五园,生态改善。文物修好后入馆展,遗址开放,游客来凭吊。管理处防自然侵蚀,推文化教育。

圆明园的意义大,它提醒国人记住那段屈辱史,也展示中华园林艺术。专家们说,这些发现为研究古代建筑和社会生活提供资料,推动文化传承。园子虽废,但精神在,通过考古和保护,它活了过来。

圆明园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中国近现代的缩影。从兴盛到毁灭,再到复兴,国家强大了,才能护好这些遗产。想想150年前,联军烧园子,抢宝贝,那时候国弱被人欺。

现在,我们自己挖自己修,文物一件件回国,园子一步步整顿。这变化多大啊。圆明园不只是遗址,是民族记忆。

专家修复时挖出5万多件东西,不是意外,是积累的结果。园子地下藏着多少秘密,还得继续挖。希望以后更多发现,让年轻人知道历史,不忘根。

圆明园的保护,还得靠大家支持,政府、社会一起努力。它不光是北京的骄傲,是全世界的文化宝藏。

话说回来,圆明园的教训也深刻,外敌入侵,内部衰弱,都会导致文化流失。现在和平时代,更要珍惜,传下去。

除了考古,圆明园的修复还有“修复1860”项目,从2019年起,针对出土文物修。邀请专家指导,第一期修了6件瓷器,像青花缠枝莲绣墩、康熙团龙纹碗。

第二期、第三期继续,2020年修琉璃,首次再现彩色西洋楼。瓷器碎片高达10万片,修起来费劲,但一步步来。

园子流散文物也回归,有些兽首从国外买回。整体看,保护走上正轨,从乱到有序。园子面积大,任务重,但进展稳。

未来,考古还会继续,遗址展示更完善。圆明园的魅力,在于它融合中西,规模宏大,艺术高。毁了150年,现在专家们用科学方法,让它重生。这不光修园子,是修文化自信。

结语:

总的来说,圆明园被毁后,专家修复时挖出5万多件文物,这事真实发生在2010年代。不是神话,是实打实的劳动成果。

这些东西帮我们拼历史拼图,懂清朝生活。园子的保护之路,还长,但方向对。希望圆明园越来越好,成为教育基地,让更多人来学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历史   圆明园   文物   年后   意外   发现   专家   园子   遗址   联军   咸丰   嘉庆   挖出   宫门   瓷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