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挤破头也要出去看世界的年轻人,如今为啥宁愿回家陪爸妈吃顿饭,也不肯踏上长假热门景区的路?
答案很扎心:不是不想玩,是玩不起,更是怕被 “坑” 到怀疑人生,与其花钱买罪受,不如回家躺平,这届年轻人,早就看透了资本的套路。与其当资本的韭菜,不如回家当“反卷先锋”。
这不正值火热的长假嘛,我以为自己精准预判了大家的预判,选择在家躺平不出去挤,结果没成想,打开朋友圈,很多人的动态也透着股 “佛系”:有人晒老家院子里的月光,有人发陪爸妈逛菜市场的照片,还有人直接躺平三天,连楼都没下。
这一边是旅游业的 “火爆如常”,一边是年轻人的 “集体撤退”,这反差也太明显了,这妥妥的清醒的“反卷党”啊!
可能我光说啊大家不信,那我们就来看组数据,根据全国假日办数据,预计今年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总数与旅游总收入有望创造新高,表面看旅游业依旧红火。
但再挖深点就会发现,这 “火爆” 里藏着不一样的结构: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十一期间 “返乡游”“周边游” 订单占比飙升,尤其是 20多岁的年轻人,选择回老家的比例明显攀升。
更有意思的是,“边境游” 搜索量爆涨,大家宁愿去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这种边境目的地,也不愿去热门景区扎堆。这届年轻人,不是不旅游,是把旅游的 “地图” 重新画了一遍。
为啥会这样?先说说十一旅游的 “坑” 有多深,随便问个踩过坑的人都能吐槽半天。去年有个网友去三亚,平时 500 块的酒店,国庆直接涨到 2800,还得提前付全款不能退;想吃碗海南粉,平时 15 块,景区门口直接卖 45,老板还说 “爱买不买,后面排队呢”。
更离谱的是某网红古镇,门票 120 块,进去后发现连条正经逛的街都没有,全是卖义乌小商品的摊位,想拍张好看的照片,还得给 “网红打卡点” 交 20 块拍照费。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十一旅游投诉量里,“价格虚高”“强制消费”“虚假宣传” 占比高达 76%。年轻人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谁愿意当这个 “冤大头”?
再看看资本的 “套路”,简直把 “趁火打劫” 玩明白了。
最明显的就是 “价格刺客”,不光酒店、民宿涨价,连景区周边的小吃摊、便利店都跟风 —— 有媒体暗访发现,某景区门口的矿泉水,平时 2 块钱,国庆卖到 10 块,老板还理直气壮:“国庆就这价,嫌贵别买。”
最常见的还有 “隐形涨价”,酒店看似没涨多少,却把 “含早” 改成 “不含早”,还加收 “服务费”“清洁费”,算下来比直接涨价还贵;景区门票看着便宜,进去后观光车、游船、讲解服务全是 “必消费”,某 5A 景区光交通费用加起来就比门票贵 3 倍。
资本,还擅长玩 “网红营销” 的套路,花钱请博主拍美美的视频,把普通农田包装成 “童话小镇”,把废弃工厂改成 “文艺打卡地”,把普通山头吹成 “天空之镜”。
年轻人千里迢迢赶过去,才发现全是 “照骗”—— 所谓的 “天空之镜”,就是铺了块玻璃,周围全是垃圾;所谓的 “网红古镇”,连条正经逛的街都没有,全是卖义乌小商品的摊位,想拍张好看的照片,还得给 “打卡点” 交 20 块钱。
去年某 “网红古镇” 就因为过度营销翻车,国庆期间接待量暴跌 60%,游客吐槽 “全是人造景,连个正经吃饭的地方都没有,纯属浪费时间”,可这样的例子,每年十一都在重演。
年轻人的钱包本就不宽裕,现在就业压力大,不少人工资没涨,生活成本却在涨。十一旅游随便一趟下来,人均花费就得 5000+,相当于小半个月工资,这钱花得值吗?有个 95 后姑娘算过一笔账:去成都玩 5 天,机票往返 2000,酒店 3 晚 1500,门票 + 吃饭 + 打车 3000,总共 6500,够她交两个月房租,还能给爸妈买两身衣服。
“与其把钱扔在景区里看人挤人,不如回家陪爸妈唠唠嗑,还能吃几顿家常菜,多划算。”
相比之下,回老家简直是 “性价比之王”。高铁票最多几百块,比机票便宜一大半;住家里不用花钱,爸妈还会变着花样做家常菜,比景区里又贵又难吃的 “天价套餐” 香多了。
更重要的是,回老家能满足 “情感刚需”,现在 00 后都开始 “反哺式尽孝” 了,有人带着爸妈去做体检,有人教爸妈用短视频拍日常,还有人帮家里的小店弄线上支付。
无意中刷到一个评论特别戳人:“平时忙着上班,一年也见不了爸妈几次,十一回去陪他们逛逛街、唠唠嗑,比去景区看人挤人有意义多了。” 年轻人心里门儿清,省下的旅游钱,够给爸妈换个新手机,够给家里添点新家电,这样好像更值。
更深层的原因,是年轻人开始 “反内卷”,不想被资本定义 “假期该怎么过”。在北上广深打工的年轻人,平时 996 早就累坏了,十一假期只想 “躺平回血”,睡觉、撸猫、拼乐高,怎么舒服怎么来。
有人说:“平时上班已经够卷了,假期还要挤高铁、排长队、花冤枉钱,这不是度假,这是‘渡劫’。” 年轻人不再觉得 “十一必须出去旅游” 才是 “成功的假期”,更愿意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方式,不管是回老家还是宅家里,只要开心就好。
某社会学教授指出:“返乡潮本质是年轻人对‘工具理性’的反叛,他们开始用‘价值理性’重新丈量生活。”
而这场“反卷运动”早已超越旅游本身。它关乎我们如何定义幸福,如何选择生活,如何在资本的狂欢中守住内心的清醒。
当然,也有人会问,旅游业的 “坑” 就填不平吗?监管能不能管管恶意涨价?其实每年十一前,各地都会出台 “限价令”,要求酒店、景区明码标价,禁止哄抬物价,可执行起来却很难。
有些商家会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价格拆分成多个项目,监管部门很难界定 “是否恶意涨价”;还有些小众景区,地处偏远,监管难度大,很容易出现 “监管真空”。
不过也有好消息,很多地方已经在严惩恶意涨价的商家,也曝光了一批 “虚假宣传” 的网红景点,这说明监管正在发力,只是还需要时间和更完善的制度。
当然,还有人呼吁 “错峰休假”,要是能把假期错开,大家不用都挤在十一出门,旅游体验会好很多,商家也没必要靠 “天价” 赚钱。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地方试点 “2.5 天休假制”,也有企业推行 “弹性休假”,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大面积推广。如果未来能有更灵活的休假制度,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 “十一旅游难” 的问题,让大家既能好好旅游,也不用为了凑热闹委屈自己。
说到底,年轻人十一不愿去热门景区,不是不爱旅游,是看透了资本的套路,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再盲目跟风,不再为 “面子消费” 买单,而是更注重性价比、情感需求和自我感受。这种 “清醒”,是对不合理消费的反抗,也是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因为当“旅游”从放松方式变成任务,当“打卡”从记录生活变成KPI,这场狂欢早已变了味。
未来,或许旅游业会慢慢改变,少点套路多点真诚,而年轻人的选择,也会让 “理性消费”“快乐生活” 成为新的潮流。
最后想问问大家:这个十一你是去景区挤了,还是回了老家,或者宅在家里?有没有被旅游 “坑” 的经历?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