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普京在商言商,趁着莫迪不敢买,折扣价格拿下千万桶俄油?

就在8月1日,印度洋海域上,四艘满载俄罗斯原油的油轮停滞不前,迟迟不敢靠岸。与此同时,中国的炼油厂却早已悄悄出手,15船俄罗斯原油火速成交,预计在10月与11月陆续交付,总量直逼千万桶级别。

这一场跨越亚欧大陆的能源博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角力?为什么本该是印度接手的俄油,如今却落入中国囊中?莫迪为何突然“退缩”?中国又是如何趁势出击,稳稳拿下这笔划算的买卖?

7月底开始,印度方面传出异常消息。印度国有炼油厂突然暂停了与俄罗斯的原油采购合作,持有的订单最晚只执行到9月份。这个决定非同小可,对于长期依赖俄油的印度炼油企业来说,等于直接切断了稳定的油源渠道。

紧接着8月初,特朗普政府的“二级关税大棒”落地。以“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美国对印度输美产品加征25%关税,随后又放出风声,将在短时间内追加至50%。原本就因关税谈判而焦头烂额的莫迪政府,被这突如其来的制裁逼得措手不及。印度的“硬气”很快就变成了“服软”

《经济时报》披露,印度三大国有炼油公司——印度石油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和印度斯坦石油公司——迅速暂停了俄油采购,等待政府下一步指示。而在此之前,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高达175万桶,甚至一度突破200万桶。

在东方,中国的炼油厂嗅出了机会的味道。趁着印度退场之际,中国迅速出击。路透社披露,中国炼油厂火速敲定15批次俄罗斯原油,每批装载70万至100万桶,总量达到惊人的千万桶规模。

交付时间定在10月和11月,正好填补了印度市场的空缺。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采购,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抄底”行动。中国企业不仅拿到了稳定的大宗供应,还以每桶低1美元的优惠价格成交。别小看这一美元的差价,考虑到每船原油的体量,最终节省下的成本可不是小数目。

俄方对此当然是喜出望外。本来印度这一最大买家突然退出,让他们原油出口计划面临巨大挑战。如果中国此时不伸出援手,俄罗斯将不得不进一步打折甚至赔本销售。如今中国出手,不仅稳定了俄方出口,也让普京政府得以喘息。

彭博社也报道,乌拉尔原油和瓦兰杰原油这类此前主要出口印度的油种,现在大量转向中国。中国企业的快速反应,显示出一种成熟的能源战略思维——与其等市场恢复,不如主动出击,占据谈判有利位置。

印度方面的退缩,并非完全出于价格考量。虽然俄方近期对印度的折扣确实有所收紧,但真正让莫迪政府举棋不定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强力施压。美国不仅利用关税威胁,还通过政治手段胁迫印度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

美印之间的博弈由来已久。美国希望印度在“印太战略”中扮演更积极角色,但又不愿给出实质性让步。当印度在关税协议上迟迟不表态时,特朗普便借“俄油问题”敲打莫迪,一石二鸟——既打击印度的独立性,又对俄乌局势施压。

中国则完全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特朗普并未对中国加征所谓“二级关税”。美国财政鹰派代表鲁比奥公开表示,对中国动手只会推高全球能源价格,而中国的俄油大多加工后销往国际市场,不会直接影响美国战略目标。

在这一轮能源外交角力中,中国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和战略远见。不仅迅速填补了印度撤退后的市场空白,还通过本币结算规避了美元主导的制裁风险。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超过60%的俄油交易实现了人民币结算。

这类操作有效地削弱了美国通过金融渠道施压的能力。即便特朗普政府想要拦截中国对俄油的采购,也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中方一直强调,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市场原则的正常经贸行为,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接受外部干预。

俄罗斯方面对中国的态度也愈发积极。在印度“抽身”之后,俄方主动扩大对中国的价格优惠。据知情人士透露,原本每桶1至1.5美元的折扣,如今已扩大到2.7美元。而且俄方还愿意在运输、支付等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便利。

印度的“后悔药”似乎已经来不及吃了。多家印度炼油厂高管私下表示,他们正在重新评估俄油采购政策,但即便想恢复合作,也得等特朗普政府松口。短期内,印度的俄油订单量已从每日118万桶骤降至40万桶以下。

另一边,中国的采购量则在稳步增长。数据显示,截至8月中旬,中国日均进口乌拉尔原油已达7.5万桶,是年初数据的两倍多。预计随着10月的船运陆续到港,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升。

虽然中国的炼油厂也不是无限扩容,但这波“抄底”操作无疑体现出极高的商业敏感度。在全球能源价格剧烈波动的当下,提前锁定低价原油,无异于为企业筑起一道“护城河”。

更重要的是,这一批俄油的购买并不代表中国对其他供应国的放弃。从8月开始,已有多家中国炼油厂减少了沙特原油的采购计划,部分9月提货合同被主动削减。原因很简单,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性价比更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长期依赖俄罗斯。中国的能源战略一贯强调“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来源。过去几年欧洲因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而陷入困境的教训,早已让中国警觉。

这也是为何中国即便在“抄底”俄油的同时,仍在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等多元能源合作渠道。不仅保障供应安全,也为未来可能的价格波动留下回旋余地。

此次事件也让莫斯科在“谁更靠谱”的问题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面对压力,中国坚定站在国家利益出发点上做出理性选择,而非因外部压力轻易转向。相比之下,印度则显得左右为难,言行不一。

西方舆论也开始注意到中印在能源外交上的不同表现。不少外媒评论称,中国的果断出手不仅稳住了俄中能源合作,也让西方的制裁策略出现“意外变量”。原本想通过切断印度通道封锁俄罗斯,现在却反而让中国成了新通道。

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财政部长贝森特怒斥印度“牟取暴利”,称其将俄油加工后卖回欧洲“不可接受”。但问题是,欧洲才是最终买家,印度不过是“中间人”,西方国家对此心知肚明,却选择性失明。

更令人玩味的是,特朗普与普京近期关系似乎升温。据媒体爆料,两人在国际会议期间私下交谈长达40分钟,把泽连斯基等人晾在一旁。这种行为再次说明,制裁更多是政治手段,真正目的并非打击俄方,而是借机施压盟友。

这场能源变局的最大赢家,无疑是中国。不仅以低价买入优质俄油,还在全球舆论场上保持了战略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展现出一种不被西方牵着鼻子走的独立立场,赢得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鸣。

未来几个月,中国是否会继续扩大俄油采购,还要看市场价格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抄底”行动,既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商业智慧,也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定力。

简而言之,中国此次大胆出手,趁印度犹豫不决之际,以极具性价比的方式锁定千万桶俄油,不仅保障了自身能源安全,也在地缘政治博弈中赢得了宝贵的主动权。这场“看似平静”的能源交易背后,实则是一场智慧与胆识的较量。

信息来源:

[1]为何只惩罚印度买俄油?鲁比奥:对中国制裁会推高油价 观察者网

[2]中方回应“购买俄罗斯石油或面临更高关税” 中国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财经   中国   折扣   价格   印度   俄罗斯   原油   能源   炼油厂   关税   乌拉尔   美国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