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子(富书作者)
近日,大连工业大学官网发布通报:一名女学生因“2024年12月16日与外国人发生不当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有辱国格”,拟被开除学籍。
事件曝光后,立即登上热搜,引发舆论两极。支持者认为她“违反校规、不当行为需治”;反对者则指出“私生活受侵犯、处置过重”。
而在众声喧哗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一条家长评论:
“我没有资格去评判那个女孩,但我只想问一句,怎么才能让我的女儿从小就知道自尊自爱?”
这不是一句随口的评论,而是一代父母的焦虑和困惑。家长们送女儿去补习班,教她学钢琴、练舞蹈、考高分,却很少教她最重要的东西——如何尊重自己,保护自己,不用靠迎合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女孩的教育,从来不只是教她多优秀、多美丽,而是要从小告诉她:你可以温柔,但不能软弱;你可以善良,但要有锋芒。
因为一个没有自尊感的女孩,哪怕再聪明,也很容易在关键时刻走偏路。
幼儿期:播撒自尊的种子,从“你可以说不”开始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小时候能不能被允许说‘不’,决定了他长大后能不能活得有边界。”
在很多家庭,孩子的拒绝往往被看作“不听话”“不懂事”。尤其是女孩,总被灌输一种“乖巧、懂事”的审美标准,仿佛“讨人喜欢”才是最好的品质。
浙江《都市报》曾报道过一个三岁女孩思思的故事。
春节走亲戚,亲戚要抱她亲她,她躲开了,被妈妈训了一句:“不许乱动,跟叔叔亲一下!”结果思思当场大哭,哭得嗓子都哑了。
这不是第一次了。每次去亲戚家,思思都怕得发抖,甚至会在车上说:“妈妈,我不要去了。”
家长觉得委屈:“亲戚又不是坏人,她怎么就这么敏感?”
直到带她去看儿童心理咨询,老师问:“你有没有问过思思愿不愿意被亲?”
妈妈愣住了。她第一次意识到,女儿不是太敏感,而是没有边界感的成年人,一点点在撕裂她的安全感。
从那之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尊重女儿:
每次要亲她、抱她前,都会先征询意见;如果思思说“不要”,她也不再勉强;哪怕是奶奶、叔叔,也会提前打招呼,不强迫、不劝说。
几个月后,思思的笑容回来了。她变得开朗,不再害怕见人,也会大方地表达:“这个我不喜欢”“这个我愿意”。
一个小女孩,终于拥有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
这才是真正自尊的起点。
很多人以为,自尊是青春期的事,是成人社会才需要的能力。其实不然。真正的自尊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从一个“可以说不”的权利开始。
别让孩子一开始,就把“不敢拒绝”当成“听话”;把“忍耐”当成“乖”;把“配合大人”当成“应该”。
因为长大后,她很可能也会习惯性地在关系中忍让,在社交中委屈,在亲密关系中讨好,最后失去了分辨好坏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让女孩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而是成为自己安心的样子。
她要知道:我的感受,是被允许的;我的身体,是受保护的;我说“不”,不会失去爱。
这就是自尊教育最开始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青春期:真正的自尊,是她看清“我是谁”,也愿意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
青春期的女孩,总是让人又爱又担心。
她们一边长大,一边敏感;一边渴望被看见,一边又轻易否定自己。
这个阶段,是她从“爸妈说我是怎样的人”,转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键时期。
但太多家长忽视了这段心理跃迁的价值,只盯着成绩和规矩,却忘了为女孩的“自我认知”打底,为“自信心”托底。
而一个女孩能否健康自爱,最早不是从她“有多乖”,而是从她是否认同自己的存在开始。
很多女孩在青春期成绩不错、外貌出众,但当你认真夸她时,她却沉默、敷衍,甚至转头自嘲:“我也没多好啦。”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眼里的“我”,都是来自别人的评价:成绩、外貌、点赞、同龄人的态度……这些成了她判断自我价值的标准。
浙江嘉兴一所中学曾分享过一个女孩的故事。
初三的小玲(化名)成绩普通,从没拿过奖状,但每天都早早到校,帮老师分发口罩,记下同学谁感冒咳嗽,谁换了发型。
一次语文课后,老师写了一张匿名卡片放在讲台,说:“这个班里,有一个人每天都在发光,只是她自己没意识到。”
同学们纷纷猜测,结果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小玲!”
那一刻,小玲哭了。她说:“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也没人真正看得见我。”
她从那之后开始写作文、申请学生会、第一次站上了舞台——不是因为变优秀了,而是她知道了:我是谁。
家长要做的不是不停地告诉她该做什么,而是陪她发现自己“已经很好”。
与此同时,很多人以为,有些孩子的自信是天生的,但真正的自信,其实是从一次次“我可以”的经历中长出来的。
2019年,《北京晨报》采访了一位高一女生陈曼(化名)。她因没考上重点高中,一度陷入极度自卑。别人说话她不敢插嘴,上课回答问题手一直抖。
后来,她决定自己做一套天文绘本,讲给小朋友听。
没有团队、没有指导,她自己画、自己写文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
别人问她:“你怎么想起来做这个?”
她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优秀,但我总得做点什么,让我自己相信,我还挺不错的。”
她把作品传到微博,不到一周,就收获了600多条留言、上千点赞。还有老师私信说:“可以用来当科普材料。”
她第一次觉得,“被需要”不是靠考试,是靠“我真的能做点什么。”
新学期,她主动加入了校刊社,成了采访组的主笔,也成了年级里最有活力的那批女孩之一。
一个人真正的自信,不是站在领奖台上,而是明明害怕,却仍然愿意再试一次。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是给她鼓励就够了,而是给她实实在在的体验感和安全感。
鼓励她做一件不是为了成绩的事;帮她从小事里发现“我能行”;每一次小成功都要被看见,被肯定。告诉她:“这不是别人认同你,是你看到了你自己的能力。”
初入成年期:让她敢为“自己选路”,也愿为“自己负责”
步入大学和步入职场的女孩常被赋予自由、独立的标签。然而,在男女交往中,没有自尊和边界,她们常常失去自我,换来虚无的“自由”。
这时,她要学的,不是多漂亮、多受欢迎,而是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资格被爱、被尊重。
大学时期,女孩们开始尝试恋爱,也开始在关系中迅速失衡。有人渴望被关心,有人害怕不会被接受,渐渐习惯“付出全部”“迎合形象”。但如果失去了“我是谁”“我的爱情边界在哪”,爱情就可能变成别人评价你的工具。
《青春心语》曾分享过一个示例,大一女生小芳(化名)忍受交往三个月后,频繁“买东西请客”“为男友活动海报照相”,只是为了“看他开心”。
但有一天,她平静地说:“我开始想,为什么这段关系让我变成另一个人了?”
她停下这些讨好行为,并问男友:“我也愿意被在乎,但不是通过拿我换我喜欢的消费来表达。” 那段关系虽止步,但她重建了自尊:爱情不是交换,而是承诺的双向选择。
职场中的恋爱更容易混淆身份认同,初入职场的晶晶(化名)与同部门男同事开始办公室恋情。刚开始甜蜜,但对方开始要求她“夜归时一定听电话”“出门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她为了维系关系,压抑了很多生活自由。
她渐渐感到疲惫,最后在朋友劝说下选择说清楚:“我不能为了爱情,失去自己被信任的自由。”虽然对方生气了,但她开始重新理解:感情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彼此尊重对方的完整。
遇到这样的事,相信家长恨不得上手帮助一把,最正确的引导方式:
1、当她遇到困惑时,多听少说
聆听胜于陈述: 别急着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先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 关心她的行为,但不过度干涉: 唯一需要做的,是让她知道你随时在。
2、当她迷失方向时,帮助制定目标
培养女孩长期自律和自尊,父母一定多让孩子读书、运动,制定规划,先从内在让孩子坚强自信是最重要的。
3、当她出现偏差行为时,适度引导
当她“沉迷聚会”“有被误读行为”时,及时建立边界谈话: 问“你是否为此承担可能后果?你希望得到什么样帮助?” 得到她的回应后,你再以“陪伴+建议”方式协助,而不是批评。
从幼年学会说“不”,到青春期发现并相信“我就是我”,再到成年阶段敢于为自己选择、为选择承担——每一步都是女孩自尊自爱的成长线。
但成长不是线性,有时也会踩坑、被误读、被伤害。在选择自由与责任的路上,我们能给予的,是陪伴、倾听、界限与引导。
让我们再回望大连工业大学女生被开除的事件:
学校因“行为不当”给予惩罚,舆论迅速扩散。很多人批评她“失格”。
这不是谴责她,也不是批判学校。这是对所有家庭的提醒——
如果女孩在人际中没有建立自尊与自爱,失去控制权的将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愿每位女孩,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守护者——既不因迎合而消失,也不因恐惧而退让;不让不该被看的风景被随意流传,也不让自己溺水于别人的期待里。
从小一起教她: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愿为此承担什么——就从这一步,开始突破。
作者简介:格子,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富书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