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早高峰的北京地铁被挤成"二维码",985录取率跌破0.5%——如果当年没听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今天的中国会怎样?
让我们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1957年马寅初那份《新人口论》根本没提出来,或者提了但没人采纳,中国一直放任生育,现在会是什么景象?
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是人口数量。
马老当年提出人口预警时,中国才6亿人。如今14亿人口的规模,要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按自然增长率计算,现在起码得有18亿人——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总数再加上整个美国和日本的人口总和。
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
早高峰的北京地铁被挤成"相片"都是轻的,估计得升级成"二维码";
去年1000万的高考考生?那得翻倍到2000万,985录取率直接从1%暴跌至0.5%;
现在一线城市10万/平的房价?恐怕要再翻一番,年轻人彻底告别买房梦。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情况可能更严峻。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人口红利"——充足的年轻劳动力。
但要是再多出4亿人口,这个优势就会变成负担:每年10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很难,如果变成2000万,恐怕送外卖都得硕士学历起步。
人均资源也会更加紧张。
目前中国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再多4亿人口,人均耕地将骤降至1亩,粮食安全会成为重大隐患。
当就业压力和资源压力双重叠加时,社会不稳定因素必然激增,资本很可能会选择撤离,特斯拉说不定早就去印度建厂了。
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更是不容乐观。
如今长三角偶尔出现的雾霾天气,在18亿人口的压力下,黄河长江可能会变成"污水展览馆";
三北防护林可能早被开荒种地砍伐殆尽,北京一年要吃200天沙尘暴。
碳排放问题会更棘手,中国可能根本无法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全球都得跟着多吸尾气。
不过也有意外的好处:
当前最令人头疼的老龄化问题会得到缓解。
养老金体系将从现在的5个年轻人供养1个老人,变成8养1;
幼儿园不会出现关门潮,反而需要扩建;
人口结构不会呈现"倒金字塔",而是更健康的纺锤形。
但代价可能是:现在996的年轻人,得为了10个孩子的学费而007。
社会矛盾也将更加突出。
在18亿人口的巨大压力下:重男轻女思想可能导致光棍数量突破5000万;
农民工进城潮会更汹涌,城中村可能要叠罗汉式盖楼;
协和医院挂号得摇号,学区房要拍卖。
最关键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大幅放缓。
发展需要资本积累,人口过多就像一锅粥里只放一勺米,谁都吃不饱。
韩国、台湾地区能快速富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相对较少。
如果中国一直保持高生育率,可能至今仍陷在"低收入陷阱"里,人均GDP说不定还不如东南亚国家。
历史的另一面:马寅初的代价
当然,计划生育确实带来很多问题:失独家庭、性别比失衡、老龄化……但历史不能开上帝视角。
回到1950年代,面对“一年生出一个澳大利亚人口”的增速,控制人口确实是无奈之举。
其实最关键的不是“要不要控制”,而是“怎么控制”。如果当年能更温和些,不搞一刀切,今天的问题可能会少很多。
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当下的最优解
说到底,人口政策就像开车——油门踩死会失控,刹车太猛会熄火。今天的中国正努力找平衡:放开三胎、鼓励生育,就是在修正过去的过度刹车。
如果当年完全放任生育,今天的中国可能是个更年轻但更穷、更拥挤的中国。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个更富裕但更老的中国。
两种结局,你说哪个更好?
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时代的选择,都是当时条件下最不坏的那个。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