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发展,哪个方向才是真正的风口?在合肥,答案正悄然浮现。

肥西这个曾经的“小兄弟”,如今已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天花板”。连续13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排名从第89位跃升至第46位。
数字背后,是肥西经济的质变。十年前,肥西的经济总量连跨6个百亿台阶,终于在2021年突破千亿大关。 这一千亿,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发展模式的跃升。
今天的肥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0.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9%。 这意味着肥西的经济结构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肥西的雄心不止于当下的成绩。近年来,肥西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00亿规模新能源汽车全链条、2000亿规模高端智能制造和500亿规模的“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肥西的重头戏。肥西已初步形成覆盖“整车—三电—智能驾驶—智能网联—零部件—后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集聚上下游企业98家。
肥西的底气来自于合肥全市的产业支撑。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以及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2024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合肥向西发展,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展,更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精准选择。
在合肥内部,市区经济重心在西移。 合肥高新区等重要产业板块位于西部,肥西县紧邻合肥高新区和经开区,是无缝衔接的黄金地带。
从更大区域看,向西发展是合肥都市圈战略的关键一步。合六经济走廊连接合肥与六安,是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轴线。 这里不仅有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还汇聚了京东方、科大讯飞、晶澳太阳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2025年,合六经济走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目标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建成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肥西的桥头堡作用。

合肥西部的发展潜力有多大?一组数据可见一斑:运河新城和讯飞小镇片区综合开发面积达约93平方公里。
这一区域位于白莲岩路以南,蜀山大道、新桥大道以东,方兴大道以西、铭传路以北。 如此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在合肥城市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讯飞小镇的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展开。这里是科大讯飞全球总部基地所在地,拥有人工智能国家级开放平台、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 未来将吸引一批优秀的人工智能企业和创新团队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运河新城则因河而兴,地处合肥西大门,是合六经济走廊桥头堡、合淮一体化战略支撑点,也是合肥都市圈向西延伸的重要枢纽。 随着各项交通、教育、产业配套的逐步完善,这片区域的价值正不断攀升。

肥西乃至整个合肥西部地区的崛起,离不开创新的基因。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分别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第5位。 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十强,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
量子科技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也在合肥西部蓬勃发展。合肥已培育集聚近百家量子相关企业,约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量子信息领域专利超过2000件。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已实现人工智能大模型微调、图像识别、医疗影像分析等应用场景。
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使肥西和合肥西部地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在这里不再是口号,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从“江淮小邑”到“千亿强县”,肥西的蜕变是合肥向西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93平方公里运河新城和讯飞片区的规划落地,合肥向西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扩张,而是一场深刻的城市能级跃迁。
放眼未来,合肥向西战略将不断深化。合六经济走廊将形成同城化格局,合肥高新区、经开区和蜀山经开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资源将更加紧密融合。
西部的广阔天地,正是合肥迈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战略纵深和希望所在。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