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玩到主动交:帮孩子戒手机的最好办法,不是禁止,不是断网

01

儿子14岁,上初二。这一年他疯狂玩手机,整个人都废了。

小升初,儿子顺利考上区里最好的一个学校。

本来以为他能在初中更上一层楼,没想到现在却落得一个 沉迷手机、请假在家的结果。

这半年我不停的看各种家庭教育的直播、短视频、书籍,可一直想不明白孩子为何会这样。

上小学时,我是完全禁止手机的,我和他爸也不怎么玩手机。

可刚上初中的时候,他就总说“同学们每天都在讨论游戏,我一句话都插不上,搞得我现在都没什么朋友。”

看着他失落的样子,我跟他说:“好的不学,怎么老想学坏的?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了自然有人想跟你交朋友。”

他爸觉得孩子这么大了,完全不让玩手机也不现实,就同意每天玩40分钟,时间一到就收手机。

想象的很美好,可现实是,每天一到时间,儿子就一拖再拖。

如果强硬手机,他就会非常暴躁的喊:“为啥你们老盯着我?我这局游戏还没结束!掉线就完了!”

不仅不自觉,还学会了推卸责任,自己超时还怪我们管得严。

针对手机问题,我们沟通过很多次,他心情好的时候答应得很好,可只要拿到手机就翻脸不认人。

情况一直恶化,放学回家直接拿着手机刷短视频、打游戏,习惯了手机的多巴胺刺激,注意力变得很难集中。

问他作业写的怎么样了,就各种不耐烦:

你操心什么啊?作业什么时候完成,我自己心里有数!

没写完,你替我写?

噎死人的回答,恶劣的态度,气得我瞬间血压升高,真想一巴掌呼死他。

到了后来, 儿子和我们好像较上了劲,我们管的越严,他越消极懒散。


02

在用心学习之后,我才明白——

家长过多的催促和监督,不仅无法让孩子变得自觉。

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让他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

我家中兄弟姐妹6个,自己拼命争取读书的机会,最终考上了大学,并且有了一份外人看起来不错的工作,让我走出了农村。

我享受到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切实的利益,导致用绝对的思维去看待孩子,会灾难化的认为只有读书才能这样。

儿子不好好学习的样子把我心底的一些恐惧、焦虑、委屈给唤醒了。

内在有个声音:你怎么这么不珍惜,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所以我从小对儿子打压式教育,小学初一打,初二后骂的多,经常对人不对事。

恨不得让孩子24小时不停地学习,看不得他说学习无聊,不能容忍他对学习表现出的一点不耐烦,孩子安静一会我就忍不住去观察下他在干什么。

父母频繁谈论学习,甚至和孩子谈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学习,其实是父母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内在的压力通过督促孩子学习转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父母督促孩子学习,会让孩子感知为压力,而且是很大的压力,而压力,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这是外在力量在恶意攻击自己

这时,如果服从父母,孩子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

人被逼着干事儿,心里是很不舒服的。

所以,为了实现我的人生我说了算,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说不。

刚开始的时候不敢直接说不,就会用“隐形攻击”的方式,磨蹭、心不在焉。

随着孩子的长大,力量增强了,又增加了沉迷游戏,不去上学这些主动对抗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听话懂事、认真学习,长大了,反而顶嘴逆反、不爱学习的根本原因。

所以,想要孩子真正自律,积极主动的学习,家长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不伤害孩子的自主感,破坏他的内驱力。


03

1、别急着贴负面标签,多给一些积极反馈

不少家长辅导作业时,像是一台全天候的“负面扫描仪”:

看见孩子捧着手机,脑补的画面就是——又在摸鱼,肯定没好好写!

接着脱口而出:作业写完了吗,就玩手机!

话里话外,全是否定和怀疑,孩子抵触情绪瞬间上线。

换个视角,放下“抓包”心态,主动去找,哪怕一点点的积极信号。

比如,看到孩子刚打完一局游戏,却在9点前把数学练习做到了第二页。不妨先说:

“我发现你今天把最难的题先挑出来做了,这可是‘先苦后甜’的高级策略呀!”

一句具体的正向反馈,比十句“快点写”更能点燃孩子的内在成就感。

大脑对即时肯定特别敏感,每指出一个微小进步——

“刚才那20分钟你没碰手机”“你把英文单词分成了三组来背”

——就像给孩子的自律账户里存了一笔“多巴胺利息”。

存得多了,他自然愿意继续往里投“本金”:主动关机、列计划、提前交作业。

2、分清责任主体,树立界限,学着放手

暑假里我每天都盯着孩子吃饭、起床这些细微小事孩子却冷淡的说:“我吃不吃饭跟你有什么关系?”

心理咨询师跟我解释:

能看到孩子在拼命维护自己的界限,只是方式有点不妥。

吃饭是他界限内的事情,他这么大人,知道饥饱。

家长可以表达,但不要强迫孩子同意,不断催促。

说一遍是告知,说三遍以上就是求而不得的控制了,对方的感受一定不会好。

明白了这一点,我不再按我的期待去要求孩子。

而是发挥“脚手架”功能,给孩子提供鼓励和支持。

我告诉儿子:

妈妈想了一下,以前一到饭点我就催你,其实是我的焦虑在说话,担心你饿着,也怕打乱全家作息。但从今天起,吃饭、起床这些事完全归你负责。我只负责把饭菜做好、放在餐桌上,几点吃、吃多少,都由你自己决定。如果你需要我提醒,可以提前告诉我一声;如果不需要,我就安静做自己的事。我相信你能照顾好自己,也相信真饿了你会来找吃的。”

这就是一致性沟通,我把心里想的用描白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带评判,没有指责。

儿子听了,表情从惊讶再到认真,从我的信任里,他感受到了尊重。

他不在像之前一样,每天昼夜颠倒,一天就一顿饭,醒了就是玩手机。

有时候早上起来后还会给自己煎个鸡蛋,还顺手把锅洗了。

到了周末,他主动跟我商量:“晚上我想和同学打球,会错过家里的饭点,给我留点菜,我回来微波炉热一下。”

我笑着答应,心里却悄悄松了口气——他已经把“吃饭”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而不是用来对抗我的战场。

界限立住了,母子之间的温度反而升了上来。

3、用“小任务”建立成就感

从微小、一定能完成的小目标开始,消除孩子的排斥心理,小任务长久坚持,成就感就能从量变到质变。

于是我和儿子开了一次“手机圆桌会议”,只问了三句话:
1.你想每天玩多久?
2.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最公平,能防止超时?
3.如果超时,用什么自然后果来承担?

他愣了半分钟,大概没想到我会把决定权交给他。最后他写下:

娱乐时间:周一到周五 2 小时(19:00-21:00),周末 3 小时,可拆分;

防超时:手机放客厅充电,用App 倒计时;

超时一次,第二天扣 30 分钟;若连续三天守时,周末奖励多 30 分钟。

我补了一条:
“如果某天作业量大,你可以提前跟我商量,把娱乐时间拆成两段,中间先完成任务。这是你的‘机动额度’,但须由你来申请。”

说完,我把打印好的《手机使用协议》推到他面前:“没问题就签字,从今天开始,手机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

他盯着协议看了几秒,提笔写下名字,动作里带着一点郑重。

约定好后,如果遇到一局时间较长的,他会在开局前主动告知:“这句大概35分钟,打完这局我就休息”。

针对短视频这种无意识沉迷的,约定“单次观看时长”。

比如,设一个他同意的闹钟(如20分钟一次),到时间的时候,由他自己暂停,哪怕只休息1分钟,看一眼窗外。

我不再盯着他“又玩了多久”,而是像探宝一样,寻找他完成上述小任务的每一个微小瞬间:

“今天你开始前主动告诉我这局要20分钟,计划性很强!”

“刚才闹钟一响你就暂停了,这种自我控制很厉害!”

“时间到你自己说‘好了’然后放下手机,说到做到,这份担当妈妈很欣赏!”


过程极其考验我的耐心,开始时他依然会忘记、会拖延。

但当我坚定不移地把反馈焦点放在他每一次微小的“主动行为”和“尝试”上,而不是最终的“完美结果”时,变化悄然发生。

少了我的焦虑、安排和指挥,儿子会主动上交手机,开始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育儿   主动   疯狂   办法   孩子   手机   儿子   作业   时间   微小   界限   家长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