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今夏的茶饮外卖市场,俨然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
打开外卖软件,个位数就能拿下一杯新式茶饮的弹窗不断跳出,原本定价15元以上的品牌纷纷加入满减大军。
有的为抢占流量让渡利润,有的靠平台补贴撑起单量,自动接单机不停吞吐的小票背后,是整个行业对“短期流量”与“长期品牌”的集体焦虑。
在这场人人唯恐落后的战役里,霸王茶姬的选择却显得格外“叛逆”,不仅始终游离在价格战之外,还把更多精力投向了海外市场。
这种“反内卷”操作,一度让不少人疑惑,在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当下,放着国内现成的流量不抢,跑去海外开荒,能行吗?
事实给出的答案,远比质疑更有说服力,2025年第二季度,霸王茶姬海外市场GMV同比激增77.4%,环比增长31.8%。
印尼雅加达首店开业前三天就卖爆1万杯,北美洛杉矶首店首日销量突破5000杯,178家马来西亚门店的盈利能力甚至超过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不少品牌因价格战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时,霸王茶姬二季度总GMV仍实现15.5%的同比增长,净收入同比增长10.2%。
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战略定力,更是中国茶饮品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的典型样本。
那么霸王茶姬为何敢在国内市场“逆势而为”,创始人张俊杰的一句话或许能解答。
“价格战可能会短期吸引消费行为,但长期来看不符合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这句话并非空谈,回顾互联网行业过往的补贴大战,无论是网约车还是社区团购,靠低价吸引的用户往往缺乏忠诚度。
一旦补贴停止,用户便会随之流失,而品牌则要面临“涨价即丢客”的尴尬处境。
茶饮行业亦是如此,当消费者习惯了“9.9元一杯”的低价,再让他们接受15元以上的原价产品,难度可想而知。
霸王茶姬的“不跟风”,本质上是对品牌定位的坚守,它不想靠价格标签定义自己,而是希望通过产品力和品牌力,让消费者为“价值”买单。
这种坚守并非毫无代价,2025年二季度,霸王茶姬月均GMV和同店销售额出现下滑。
全球CFO黄鸿飞解释,除了2024年同期数据基数较高外,外卖平台价格战导致部分客源暂时分流也是重要原因。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短期阵痛”反而为品牌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较于其他品牌在价格战中消耗资源,霸王茶姬把精力放在了“内功修炼”上。
产品端坚持超级单品策略,新品“一骑红尘”首周获得不错销售数据,限定回归的“夏梦玫珑”跻身当季最受欢迎单品。
运营端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损耗。
战略端则放缓国内开店速度,2025年全球新增门店目标比2024年少了1000余家,更聚焦单店价值提升和品牌构建。
这种“慢下来”的节奏,恰恰让品牌在行业内卷中保持了清醒。
如果说国内市场的“稳”是霸王茶姬的基本盘,那么海外市场的“快”就是它的增长引擎。
不同于很多品牌“先国内后海外”的扩张,霸王茶姬的出海布局几乎与国内同步。
2019年8月开出马来西亚首店,同年进入新加坡和泰国,如今已在全球拥有7038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208家。
更难得的是,它的出海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深入当地市场的“本土化创新”。
在团队搭建上,霸王茶姬深谙“本地人做本地事”的道理,为开拓北美市场,它任命曾任职于麦肯世界集团中国区和星巴克中国的高管Emily Chang为北美首席商务官。
同时聘请Aaron Harris担任北美首席发展官,其在Dutch Bros Coffee积累的连锁经营经验,能为门店扩张提供专业支撑。
这种“本土化人才+国际化视野”的组合,让品牌在海外市场少走了很多弯路。
产品创新上,霸王茶姬没有固执地将国内爆款直接引入海外,而是结合当地口味进行调整。
在东南亚,它推出通过突出谷味贴合当地人的饮食偏好的“谷香焙茶”,这款产品在马来西亚上市两周内就售罄。
在新加坡国庆日,它推出国花“兰花”口味新品,用本地化元素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这种“因地制宜”的产品策略,让品牌快速融入当地市场,避免了“水土不服”的尴尬。
品牌营销层面,霸王茶姬始终围绕“以东方茶,会世界友”的理念展开。
在马来西亚,它与国家纺织博物馆联名,在北美,它强调产品的健康与品质,契合当下北美市场的消费趋势。
这种“文化输出+品质背书”的营销方式,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让中国茶饮在海外市场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霸王茶姬的出海还懂得“借势”。
在马来西亚,它与酒店巨头联大集团合作,在印尼,它携手零售巨头Erajaya,通过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品牌能快速借助对方的资源网络打开市场,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这种灵活的合作模式,让它在海外市场的扩张速度远超预期。
霸王茶姬的发展路径,也是在告诉当下的茶饮行业品牌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价格,而是价值。
短期的价格战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流量,但只有靠产品力、品牌力和运营力构建的壁垒,才能让品牌长久发展。
出海也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走进去”,只有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尊重当地文化和消费者需求,才能在海外市场立足。
最后,中国品牌的国际化,需要兼顾“东方特色”与“本地适配”,在传递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会融入当地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跨越。
如今,茶饮行业的竞争还在持续,没有哪个品牌能永远站在“铁王座”上。
但霸王茶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准自身定位,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霸王茶姬这样的中国品牌,既能在国内市场坚守品质,又能在海外市场展现中国品牌的实力,让中国茶饮真正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爱上“中国味道”。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