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变成乐趣,孩子自然会发光

说真的,咱们当家长的看孩子学习,那心情跟盯股市没啥两样。

天天守着作业本跟盯盘似的,孩子多算对两道题就跟股票涨了点似的,高兴得能多做俩菜;要是错一片或者磨磨蹭蹭不写,立马就跟股市跌了似的,心里直犯嘀咕,甚至怀疑人生——这孩子是不是真没学习的天分啊?

偏偏好多孩子都这样,前半段学得慢悠悠,跟散步似的,你急得跳脚他也不急。

可就到了某个阶段,突然跟打通任督二脉似的,一下子就开窍了。你凑过去问他:“咋突然就会了?”他还一脸无辜地挠挠头:“我也不知道啊,就刚才琢磨的时候突然想通了。”

这话听着跟小说里的奇遇似的,特玄乎,但其实仔细想想,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第一扇门:学到“好玩的东西”才想推开

好多家长特着急,孩子刚上低年级,成绩总在中游晃悠,就开始瞎琢磨:是不是我家孩子天赋不够啊?

其实真不是,低年级的知识,压根没多少需要动脑子的地方。

大部分就是加减乘除练熟练度,谁家爸妈陪得多、盯得紧,谁家报的辅导班多,孩子就能比别人领先小半步。那种能让“聪明才智”发挥的空间,还没到呢。

所以有些孩子在一二年级看着挺“笨”,算个题磨半天,可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应用题,突然就开窍了。原因特简单:终于碰到需要动脑子、能玩逻辑推理的题了。

再比如到了初二,学几何、学函数,物理里分析力学关系,化学里配方程式,这些内容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难度升级,头疼得不行,但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是找到快乐源泉了。

你发现没?

难度这东西,有时候是绑住人的枷锁,有时候却是让人提起兴趣的解药。

我身边就有这么个孩子,小学时候算术慢得要命,100以内的加减法算半天还能错好几个,他爸妈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天天盯着他刷题,孩子也抵触,一到写作业就哭丧个脸。

结果上了初中,一接触几何,那孩子整个人都活过来了,天天抱着几何题研究,画辅助线能画到铅笔断芯,作业本上画得密密麻麻全是线。

你问他怎么突然喜欢学习了,他说:“原来数学还能像拼乐高一样,把辅助线一搭,题就解出来了,特好玩。”

就这么一个转折点,他的数学成绩跟坐电梯似的,噌噌往上飙,期末居然考进了班级前十。

给家长的提醒也简单:

别着急给孩子下结论,别动不动就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就是没天赋”。所谓的“不开窍”,很可能就是孩子还没遇到对胃口的知识点。

因为兴趣,才是最强的发动机啊!

与其逼着孩子把口算题刷到眼神发直、一点劲都没有,不如帮他撑过这个枯燥的阶段,等熬到需要思考、能找到乐趣的知识点。

说不定他比谁都兴奋,根本不用你催着学。

第二扇门:圈子能改写一个孩子的走向

孩子跟谁坐一起,真的会影响学习,你别笑,这是真事儿。

有时候就换个座位,有的孩子成绩能肉眼可见地掉下去。要是一个本来爱学习的孩子,身边围了一圈上课走神、下课疯玩、不想学习的朋友,用不了多久,他多半也会跟着“放飞自我”,上课忍不住说话,作业也懒得写。

反过来,如果身边坐着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还会琢磨题的同学,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他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拿起笔做笔记,遇到不会的题还会主动问。

你以为孩子之间就只是借块橡皮、抄个作业那么简单?

其实背后是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

那些优秀的同学,不是说一天到晚围着你家孩子讲题,而是他们身上那种“学习这事儿就得认真做”的气场,会传染给你家孩子。

最妙的是,很多时候孩子们自己都没察觉,就觉得“大家都这么学,我也跟着学呗”,结果成绩就慢慢爬上去了。

这就是为啥,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跟优等生同桌,哪怕不能同桌,也想让孩子跟学习好的同学玩。

不过说实话,老师排座位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多少有点随缘。

但只要孩子能在一个积极的朋友圈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一起进步,整体氛围是健康的,就比孩子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多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放在教育里,真的太直白了,一点都不掺假。

所以啊,你要是真想帮孩子,其实不用天天在家给孩子做“励志演讲”,说那些“你要努力啊”“你要向别人学习”的大道理,孩子听多了也烦。

不如想办法给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报个学习小组,或者让他多跟班里学习认真的同学一起写作业,让他有机会接触那些比他努力、比他会学的人。

人都是会被环境带着走的,学习这事儿尤其明显,身边人都在学,他也不好意思一直玩。

第三扇门:一句鼓励比十句批评有用

很多孩子不爱学习,不是脑子不行,而是从来没体验过“我能行”的感觉。

你天天跟他说“再不好好学以后考不上大学”“你这么懒以后没出息”,这些话对他来说,就跟听隔壁村的新闻似的,远得很,根本没感觉。

他需要的是眼前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如“我这道题做对了”“老师夸我进步了”,而不是二十年后的焦虑。

可不少家长总爱犯一个错,动不动就批评孩子,题做错了骂,写作业慢了也骂,还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你看人家某某某,每次都考第一,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

时间长了,孩子彻底没劲儿了,觉得自己怎么学都不行,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反正学不学都会被骂。

学习这事儿本身就不轻松,再加上一堆负面情绪,换谁谁还想坚持啊?

其实鼓励的力量,比很多家长想象的要大得多。

而且你别小看老师的一句话,对那些成绩一直很好的优等生来说,老师表扬一句“你真棒”,他们可能也就听听,因为早就习惯了。

但对成绩一般、总被忽略的孩子来说,老师一句肯定的话,那就是一道光啊!孩子会突然觉得,原来我也能被看见,原来我也有做得好的地方。

那种从心里涌出来的驱动力,可能比让他做一百道练习题还有效。

我记得以前听朋友说过一个学生,物理成绩一直是班里倒数,上课不敢举手,作业也总错,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是学物理的料。

有一次物理课,老师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磕磕绊绊地说了自己的思路,虽然没答完整,但老师没批评他,反而在课后跟他说:“你刚才的思路其实挺对的,就是细节没说完整,下次注意把步骤写全,肯定能做好。”

就这么一句话,那孩子回家激动得一宿没睡好,跟爸妈说“老师说我思路对”,第二天开始主动找物理题做,遇到不会的还会去问老师。

半年后,他的物理成绩从倒数爬到了中等水平,整个人也自信多了。你说这是靠智商突然提升了吗?

不是,靠的就是那一瞬间的正向反馈,让他觉得“我能行”。

再啰嗦几句。

其实有些孩子看起来“不开窍”,不是真的笨,只是还没等到那个合适的点。

有人是靠学科里的逻辑点触发了兴趣,有人是靠身边的圈子带动了学习劲头,还有人是靠一句鼓励被点亮了信心。

这三扇门,不一定都要推开,只要能打开一道,孩子就可能从“不想学”的状态里走出来,找到学习的乐趣。

咱们家长真正能做的,真不是每天在家喊口号、催学习,而是多一点耐心等待,在该推一把的时候推孩子一下。别太快给孩子扣帽子,别动不动就说“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你没希望了”这种伤孩子的话。

因为教育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立马看到回报,它总爱拐拐弯,说不定哪个拐角,孩子就给你惊喜了。

你可能也希望有个万能公式,能让孩子立马开窍,但现实就是,每个孩子的开窍点都不一样。

你能做的,就是多观察、多陪伴,帮孩子找到那个能让他提起兴趣的契机,然后在旁边耐心陪跑。

至于什么时候能开窍?

不用急,等到孩子某天拿着题跑过来,眼睛一亮、笑着跟你说“原来是这样啊,我会了”。

那时候你就知道,答案真的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1

标签:育儿   乐趣   自然   孩子   老师   成绩   家长   作业   身边   兴趣   物理   同学   几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