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好挣钱,明年只会更难,想存钱,这4样东西不要再买了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天,不管干哪行的,聊到最后都叹气。话绕来绕去,其实就三个字:钱难挣。不是说不挣钱,是挣得特别费劲。以前是干了就有,现在是干了未必有。大家心里都毛毛的,对明年更是没底。这种时候,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想存钱,就得先搞明白,钱到底是怎么从指缝溜走的。有几样东西,真的,别再碰了。

我先说第一个,也是最要命的一个:为了面子买的东西。

这玩意儿吧,说白了就是身份税。咱们这代人,尤其是80后、90后,是跟着经济腾飞一起长大的。我们过去二十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怎么花钱,怎么显得自己过得不错。

我们被各种品牌、各种广告、各种生活方式教育得明明白白:你开什么车,你背什么包,你穿什么鞋,就决定了你是什么阶层。

这事儿在经济好的时候,问题不大。大家都在往上走,你花点钱买个身份认同,就像游戏里买个皮肤,图个乐呵,也能在社交中快速找到同类。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是经济的重力在往下拽。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咬牙上了个豪车,首付掏空了六个钱包,月供占了工资一大半。那时候他觉得,这车能帮他谈生意,能让他进入某个圈子。

结果呢?今年生意不好做,那车停在楼下,就是个巨大的吸血泵。他开玩笑说,现在看着那车标,心里就发慌,那不是成功的标志,那是催债的符号。

你看,这就是面子消费的第一个大坑:它在经济上行期是资产,在下行期是负债。

而且是那种特别沉重、毫无用处的纯负债。一个一万块的包,和一个一百块的包,装东西的实用价值,有100倍的差距吗?没有。那多出来的9900块,买的是什么?买的是别人看你那一眼的认同感。

可是在大家都没钱的时候,这种认同感会迅速贬值。你背着那个包,别人心里想的可能不是她好有钱,而是她真能装。

更可怕的是,这种消费会锚定你的生活水平。你习惯了某个档次,你就很难再下来。你用惯了五百块的护肤品,再让你用五十块的,你觉得是消费降级,是对自己不好。

可对自己好的定义,到底是谁给的?是那些卖货给你的商家。

他们制造了一种鄙视链。你不用他们的产品,你就是粗糙的,你就是不精致的。于是,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陷入了一种精致穷的怪圈。

每个月工资一发,先还花呗,再买各种续命的化妆品、衣服。钱花光了,人也精致了,但账户余额是零,甚至是负数。

这种精致,就像在沙滩上盖房子,看起来很美,一个浪打过来,什么都不剩。

经济不好的时候,真正的体面,不是你外表多光鲜,而是你银行卡里有多少安全垫。是你在失业的时候,能不能面不改色地再撑一年。是你家人生病的时候,你能不能毫不犹豫地拿出钱。

那些LOGO,那些品牌,那些身份的象征,在真正的困难面前,一文不值。

所以,把买面子的钱省下来。不是说让你过苦行僧的日子,而是把钱花在里子上。买质量好的纯棉衣服,买新鲜的食材,买一本好书。这些东西,不会让你在别人面前发光,但会让你自己发热。

这第一样,是往外显摆的。还有第二样,是往内忽悠自己的。

这就是网红式体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种说法:钱要花在体验上,而不是物质上。因为物质会贬值,而体验是无价的。

这话听起来特别有道理,特别高级。

于是,年轻人不买包了,改去网红餐厅排队两小时,吃一顿人均五百的创意料理;不买车了,改去网红城市打卡,住一晚两千块的设计感民宿。

我们好像从物质主义毕业了,进入了体验主义的新阶段。

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儿对吗?

这背后其实是消费主义的又一次换皮。

一顿五百块的饭,吃完就没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回来除了几张精修的照片,和一堆账单,还剩下什么?

这些体验,真的无价吗?

我看未必。它们的价格,早就被商家标得明明白白。

这种网红式体验的本质,其实和买LOGO一样,它还是一种社交货币。

你花钱去那个餐厅,不是因为它多好吃,而是因为大家都去了。你发个朋友圈,定位那个地点,你才算跟上了潮流。

这和我们父辈花钱买一瓶茅台摆在柜子里,本质上没区别。都是为了证明点什么。

只不过,父辈证明的是实力,我们证明的是品味和我活得很有趣。

这种体验式消费比物质消费更毒的地方在于,它非常上瘾,而且不留痕迹。

你买个包,好歹还是个实物。你用几年,不喜欢了,还能二手卖掉。虽然亏,但好歹能回点血。

你吃顿饭,旅个游呢?钱花出去了,就是花出去了。银行卡扣款的短信,是唯一的物质证明。

而且这个体验的阈值会越来越高。你这周吃了人均三百的,下周就觉得三百的不过如此,得试试五百的。你今年去了国内游,明年就得种草出国游。

你的钱,就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奖赏和朋友圈竞赛中,消耗殆尽。

我们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年轻,就要YOLO(You Only Live Once),就要活在当下。

这话没错。但活在当下不等于今朝有酒今朝醉。

未来是很漫长的。一个30岁的人,如果运气好,至少还有50年的未来。你用现在的透支,去换取当下的片刻欢愉,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什么叫下行周期?就是说,你明天挣的钱,大概率不会比今天多。你今天花的每一分未来的钱,明天都可能要用两倍的力气去还。

真正的体验,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钱。

你在家,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看一部老电影,这是体验。你陪着爸妈,聊聊家常,给他们做顿饭,这是体验。你约个朋友,去公园走走,晒晒太阳,聊聊彼此的困惑,这也是体验。

这些体验,是滋养人的。

而那些网红式体验,是消耗人的。它消耗你的金钱,消耗你的精力,让你误以为自己生活在别处,而忘了脚踏实地。

所以,把这些钱省下来。别再为那些精美的照片和虚假的定位买单了。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

说完了重消费,我们再聊聊第三个,这个更隐蔽:各种订阅制和小额付费。

如果说买包、旅游是大出血,这个就是慢性失血。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你就熟了。

你现在打开你的手机,看看每个月自动扣费的项目有多少?

视频会员。一个不够吧?看个《庆余年》得充这家,看个《繁花》得充那家。三家平台包年,几百块没了。

音乐会员。不充?连周杰伦的歌你都听不了高品质的。充。

网盘会员。不充?下载速度几KB,急死你。充。

还有各种APP的会员:什么修图的、笔记的、健身的……

更别提花呗、白条这种先买后付的东西。

现代商业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把一次性的消费,变成了订阅制的月租。

他们为什么这么干?

因为一次性收费,你痛感很强。让你一次掏500块买个软件,你得掂量掂量。

但如果跟你说,一个月只要15块,一天才5毛钱,你是不是觉得太值了?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诡计。我们对小钱是不敏感的。

15块,20块,30块……单个看,都是毛毛雨。但你加在一起,一个月可能就三五百。一年下来,几千块就这么订阅出去了。

这几千块,你拿在手里,是一笔钱。但分散在12个月里,你就毫无感觉。

这种慢性失血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让你上瘾并且遗忘。

你订阅了一种便利。习惯了之后,你就回不去了。你受不了广告,受不了低速下载,受不了功能限制。你就得一直续费。

你以为你买的是服务,其实你成了人质。

而花呗这类东西,更是毒药。

它在感觉层面,彻底消灭了花钱。

你用现金,钱包瘪了,你心疼。你用储蓄卡,余额少了,你焦虑。

但你用花呗,按一下指纹,钱就出去了。那个数字,对你来说是额度,不是存款。你没有任何损失感,只有获得感。

你得到了商品,但支付这个动作被延后了。

痛苦被推迟了,但快乐被提前了。这谁顶得住?

于是,你的消费欲望被无限放大了。你本来只想买个100块的,一看可以分期,就上了个500块的。

等到下个月还款日,账单爆炸的时候,你才开始后悔。但没用,你下个月还得用。

这就是债务陷阱。

在经济下行期,现金流就是命。

而订阅制和先买后付,就是你现金流上两个持续漏水的阀门。

现在,马上去检查你的手机。把那些可有可无的订阅都取消掉。什么视频会员,几家拼着用,或者干脆只留一个。什么APP会员,问问自己,真的必须吗?

至于花呗?我的建议是,能关就关。

把花钱的痛感找回来。

每次付钱,都用你自己的存款,看着那个数字减少。这种痛,是清醒剂。它能让你在买买买的冲动面前,多一秒钟的理智。

省下来的钱,哪怕每个月只有两三百,一年也是三四千。这笔钱,在关键时刻,就是你的底气。

前面说的三样,都是花钱。最后这第四样,最要命,它看起来像是省钱或者挣钱。

这就是焦虑型自我投资,说白了,就是交智商税。

为什么说这是最要命的?

因为前面三个,你花钱了,你起码还爽过。买包你显摆了,旅游你看景了,会员你方便了。

但智商税这玩意儿,你花钱了,你啥也没得到,甚至还浪费了时间,最后只剩下更深的焦虑。

什么时候智商税最多?就是现在这种时候。

大家发现钱难挣了,怎么办?

第一反应不是省钱,而是我得提升自己。我不能被时代淘汰。

这个想法,太正确了。于是,卖铲子的人就来了。

你打开各种APP,是不是铺天盖地的课程?

30天学会XXX,月入过万、跟大佬学XXX,打通你的XX思维、XXX财富密码,普通人翻身的最后机会……

价格也不贵,99、199,最多999。

你一看,焦虑了。别人都在学,我再不学,就真成韭菜了。

于是你买了。

你花钱,买的到底是什么?是知识吗?

不是。你买的是缓解焦虑的服务。

你买的是一种我在努力、我没有躺平的心理安慰。

你想想,那些课程,你真的学完了吗?学完的,你真的用上了吗?

大概率,你就是收藏了,或者倍速听了一遍。听的时候醍醐灌顶,听完了啥也不是。

真正的学习,是反人性的。是痛苦的。

是需要你关掉手机,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啃硬书。是需要你亲自动手,一遍一遍地练习。是需要你失败100次,再站起来101次。

这世上哪有什么捷径?哪有什么密码?

所有标榜速成、揭秘、普通人翻身的,都是在收割你的焦虑。

他们把常识包装成秘籍,卖给你。

比如做自媒体,真正的秘诀就是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这谁不知道?但这太难了。于是他们卖给你起号技巧、爆款文案公式。你学了,发现还是不行。因为你没有持续输出的能力。

比如理财。真正的理财就是强制储蓄、长期持有、不碰不懂的东西。这也太慢了。于是他们卖给你K线战法、抓涨停技巧。你一试,亏得底裤都没了。

经济越不好,这种焦虑税就越重。

因为确定性稀缺了,所以卖确定性的生意就火了。

这种伪学习的钱,一分都不要花。

想学东西?最好的途径,永远是免费的。

去图书馆借书。去看B站上那些真正的老师(比如各种大学公开课)。去读那些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科书。

然后,去实践。

想学写作?你就每天写1000字。想学编程?你就每天敲代码。

你花钱买课,不如把钱存起来,给自己一个试错的底气。

同样属于智商税的,还有伪健康。

比如,办了卡一年不去几次的健身房。你不是在买健康,你是在买心安理得——我办卡了,我努力过了。

比如,各种高科技的保健品。什么抗衰、燃脂……大部分都是安慰剂。真正的健康,就是早睡早起、管住嘴、迈开腿。

你看,所有反人性的真理,都是免费的。

而所有顺应人性(想走捷径、想速成、想不劳而获)的东西,都是昂贵的。

未来几年,经济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V型反转。大概率,是一个L型的、漫长的筑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谁焦虑,谁冲动,谁就会被收割。

不要再为你的焦虑买单了。承认现实,接受变慢的事实。然后,把钱,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

说到底,经济的潮水正在退去。以前水面高,大家光鲜亮丽,看不清谁在裸泳。现在水退了,你手里有多少现金,就是你唯一的泳裤。别再为那些虚无缥缈的感觉、面子、体验和焦虑买单了。未来几年,活下去,手里有余钱,比什么都重要。把钱存住,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在寒冬里,能给自己和家人,留一件最厚的棉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不好   明年   东西   焦虑   经济   行期   会员   手里   物质   未来   智商   消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