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物馆展出来自汉代的荔枝

七夕已至,爱意渐浓。岭南缀满枝头的甜蜜果实,仿佛是为这个节日写下的“颗颗情书”,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一场跨越千年的“热恋”正被悄然诉说。近日,该馆常设展览“广西古代文明陈列”迎来甜蜜“上新”,新展出的汉代荔枝核与荔枝皮,向观众们讲述广西与荔枝长达两千年的不解之缘。

展览展出的汉代荔枝核与荔枝皮。


荔枝自古便是南国珍果,深受文人青睐。在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便已出现“离支”,即“割去枝条”,强调其离枝即食、鲜美难得之特性。及至唐代,杜牧吟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道尽了荔枝的珍贵与浪漫。而到了宋代,苏轼笔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则写尽了人们对这一味清甜的深深眷恋。

本次展出的荔枝核与荔枝皮,于1975年在合浦堂排汉墓出土。它们与稻米等共同盛装在一件铜锅之中,虽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早已干瘪收缩,但仍然果形完整、纹理清晰,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荔枝实物遗存,证实了至迟在汉代,广西就已广泛种植荔枝,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蜜滋味。

象牙雕荔枝水盛(清代)。


“不凑近看,我还以为这些是吃剩的果核呢!”来自上海的游客朱女士感慨道,亲眼见到这跨越千年的果实,仿佛与遥远的时代产生了奇妙的联结。游客徐先生则更惊叹于文物的保存状态。在汉代,荔枝还是从岭南进贡至长安的珍品,如今却已成为寻常百姓都能享用到的水果,这恰恰体现了现代农业与科技的巨大进步。

更引人遐想的是,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这些荔枝是否也曾封装包船远渡重洋?或许,在满载丝绸与陶瓷的货船之中,有一篓篓红艳鲜甜的荔枝,作为“岭南奢侈品”被送往异域。它们不仅是甜蜜的果实,更是广西悠久外贸史与灿烂农业文明的见证。

枝头的荔枝会随季节更迭,博物馆里的“荔枝”却将甜蜜记忆永久封存。除了此次新展出的汉代荔枝,广西博物馆还珍藏了多件与荔枝相关的文物精品,如“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中的清象牙雕荔枝水盛,以及“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中的清乾隆粉彩瑞果花鸟纹瓶,皆将荔枝的形与意凝于匠心,延续着这片土地甜蜜绵长的文化记忆。

来源 |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蕾/文 宋延康/图 实习生莫惠雯

编辑 | 赵翠玲

责编 | 刘晓婧

审核 | 王小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广西   汉代   荔枝   博物馆   甜蜜   岭南   牙雕   果实   匠心   千年   司马相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